本报记者 郑玉倩
国庆中秋双节叠加,徐州各大商圈人流如潮,外卖骑手、快递员穿梭其间,成为维系城市运转的“流动血脉”。在云龙万达商圈的暖心驿站里,骑手李师傅刚把湿透的雨衣挂在挂钩上,志愿者就递来热水;泉山区云龙公园旁的服务站点内,快递员小张正用微波炉加热盒饭。如今,徐州1124个基层服务站点织就的“15分钟服务圈”,让这些奔波的劳动者随时能找到歇脚的港湾,于细微处彰显着城市的温情与善意。
“以前最怕下雨天,手机没电、衣服湿透,订单还特别多。”一位浑身湿透、刚跑进黄山街道绿地北社区驿站的骑手说,“万达广场附近商家多、单子多,以前都是在附近路上等单,现在能有驿站进来避雨、充电、喝热水,心里踏实多了。”繁华的商圈附近,也是新就业群体的高频活动区。作为徐州核心商圈之一,云龙万达节假日单日人流量超10万人次,周边外卖订单量较平日增长近两倍。上午11点,驿站内已坐满了轮换歇脚的骑手,微波炉旁贴着“热饭建议时长”的温馨提示,应急药箱里退烧药、创可贴等物资一应俱全。
刚送完一拨订单的李师傅边给手机充电边说:“昨天雨天路滑,蹭到了护栏,多亏驿站里的碘伏和纱布救了急。”志愿者王大姐正忙着添置一次性水杯,她告诉记者,双节期间驿站延长了服务时间,还特意备了驱寒姜茶和防晒用品,单日服务骑手已超200人次。墙上的留言本里,“雨天有处避,饿了能热饭”的字迹,道出了新就业群体的真切感受。
彭城街道莲花社区服务驿站坐落于石磊小区嵌入式社区内,紧邻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设施一应俱全,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莲花社区服务驿站自启用以来,几乎每天都有外卖骑手进来接水、歇脚,驿站成为新就业群体奔波途中的停靠港湾。
泉山区云龙公园东门的“金山甄选”暖“新”驿站,紧邻景区入口,节假日里格外忙碌。午后时分,快递员小张抱着包裹冲进驿站,额头的汗珠还没擦干就直奔充电区。“景区周边游客多、单量大,手机耗电特别快,驿站就是我的‘应急充电站’。”小张指着墙上的积分公示板笑着说,昨天送餐时发现景区步道地砖松动,反馈给网格员后积了20分,刚好能换瓶矿泉水。
这个驿站的“网格+积分”机制,成为双节期间的服务亮点。骑手们在配送途中发现的安全隐患、游客求助等情况,反馈后均可兑换积分,用于换取日用品或商家折扣券。驿站负责人介绍,节日期间已有12名骑手化身“流动哨兵”,协助疏导景区周边人流、指引路线,实现了“被服务者”到“服务者”的转变。驿站里,刚参加完交通安全培训的骑手郑杰正和同行交流路线规划:“有了专业指导,景区周边送餐更高效也更安全。”
在徐州中心商圈的党群服务中心驿站,傍晚时分依旧灯火通明。快递员陈师傅带着刚上小学的儿子来取免费晚餐,这是驿站联合社区食堂推出的“小哥专属套餐”。“节假日加班没时间照顾孩子,驿站能托管还管饭,解决了我的大难题。”陈师傅说。驿站内,休息区、学习角、儿童托管区划分清晰,24项特色服务清单涵盖了技能培训、法律援助、子女托管等多个领域,让劳动者的需求在这里得到精准回应。
这些散落在城乡的“暖心港”,源自徐州对新就业群体需求的精准把握。我市以党建为引领,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工会驿站等阵地资源,将闲置空间升级为服务站点,实现“板房变驿站、闲置空间变睦邻会客厅”的转变。目前,全市872个已投用站点配备便民家电2300余台,增设充电换电设施450余处,1200余家“爱心商家”加入服务网络,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矩阵。
“城市的温度,藏在对每一位劳动者的细微关怀里。”徐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徐州将持续优化1124个服务站点的功能,推动“15分钟服务圈”向更精准、更贴心升级。当驿站的灯光照亮骑手们奔波的归途,当一杯热水温暖劳动者的心田,这些点滴微光正汇聚成城市文明的暖流,让25万新就业群体在徐州找到归属感,也为城市治理注入了温暖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