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6

11.22万人次打卡徐博,16.32万游客访淮塔 国庆中秋徐州文博游热度再攀新高 徐州日报 | 2025-10-10 

本报记者 张瑾

国庆中秋双节相逢,家国同庆的宏大意象,落在一座座人潮涌动的博物馆里,化作与历史的凝望、与先辈的对话。在徐州,文博场所不再仅是陈列文物的空间,更成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文化体验现场。

“没想到夜晚的博物馆这么有韵味,灯光下的文物仿佛多了一层金色的滤镜。”10月4日晚7时,从南京专程赶来的陈先生在徐州博物馆的一件文物前感慨道。而在馆外西广场的“彭城七里 汉风新韵”市集,非遗糖画等传承人摊位前,孩子们目不转睛,惊叹声不绝于耳。

为回应游客热情,徐州博物馆首次设置上午、下午与晚间三个入馆时段,新增“夜间观展”场景,有效适配家庭出游与错峰游览的需求。每日上午10点与下午3点的公益讲解,已成为游客深入理解展览的“必修课”。通过动态放票与灵活调控客流,馆方在缓解“预约难”的同时,也提升了观展体验。据统计,长假期间,该馆接待游客11.22万人次,同比增长12.94%。

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与城墙博物馆内,跨越千年的考古现场与节日灯影交相辉映,游客信步其间,仿佛行走于历史的叠影深处。户部山民俗博物馆庭院中,戏腔婉转,非遗市集里的人间烟火与明清古建相映成趣;不远处的遇见博物馆,则化身科技与艺术交织的幻境,观众沉浸光影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每天7个时段的公益讲解,将那段烽火岁月中军民同心的壮烈事迹娓娓道来。北广场的换装打卡区,一位年轻的父亲换上军装,怀抱着孩子在历史布景前留影,以特别的方式致敬英雄。“我为亲人做月饼”等亲子研学活动,更将团圆之情与红色记忆紧密相连。

触摸历史,致敬英雄。长假8天,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景区接待了游客16.32万人次。

夜幕降临,徐州汉文化景区洋溢着浓郁的汉代风情。每晚6点半,狮子山楚王陵前,“王陵奇妙夜”准时开启。游客步入灯火璀璨的街市,投壶、射艺、猜谜等互动项目依次排开。在与NPC的趣味互动中,沉睡千年的楚王陵仿佛被唤醒,汉代市井的繁华与烟火气扑面而来。

各博物馆的特色研学活动也异彩纷呈。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观众亲自体验汉画木版水印团扇制作,在实践中领悟汉代艺术的雄浑与匠心;圣旨博物馆推出的“掐盏月圆”中秋研学,将传统掐丝珐琅工艺简化创新,孩子们将素白灯罩变为流光溢彩的“月饼灯”,点亮团圆之夜。

此外,丰县博物馆通过智能互动让孩子探秘古钱币,以“科技+文物”传承千年货币文明;沛县博物馆以“寻迹大汉·强国之基”串联起汉语、汉字与汉文化的源流;邳州市博物馆组织研学与小讲解员服务,拓展了文旅融合的边界;睢宁县博物馆与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博物馆联合推出《汉画石语 舞动汉风》汉画像石拓片展;新沂市博物馆则围绕“汉风拾萃”主题,将馆藏资源与节日氛围巧妙融合。

这个双节假期,徐州各大博物馆将“家国情、中国风、文化味”融入每一次讲解、互动与文创体验。游客在触摸历史肌理的同时,也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