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2

“蓝色风景”骑出文旅新体验 哈啰共享电单车串联起城市的美好 徐州日报 | 2025-10-10 

本报记者 彭家一

上班族走出地铁站,掏出手机“碰一碰”解锁哈啰,5分钟直达写字楼,省时又省力;游客穿行于繁华的街市,在骑行中打卡彭城七里……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徐州的大街小巷上演。

从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到串联“彭城七里”文旅动线,哈啰用精细化的运营网络,让公共交通的触角延伸到每个需要的角落。如今,走在徐州街头,一辆辆流动的蓝色电单车不仅是街头巷尾的风景,更成为推动城市智慧出行、衔接公共交通、激活文旅消费的创新力量。

解锁文旅体验 打造游客体验“新动线”

在当下的旅游版图中,共享电单车的角色早已超越单纯的代步工具,它正成为打开城市隐藏空间的“钥匙”,让游客从被动观光者转变为主动的城市探索者,深度参与并塑造着徐州的文旅新体验。

“骑哈啰,逛七里,和美丽徐州说哈啰!”10月4日,从南京来的大三学生刘悦和朋友们来到地铁2号线户部山站前的哈啰共享电单车停放点,用手机NFC功能“碰一碰”解锁车辆,一场随心所欲的“Cityride”随即开启。

“我们刚打卡完户部山,正计划骑车去徐州博物馆,之后再去云龙湖。”刘悦分享行程,“我提前做了攻略,这段路大概1.6公里,打车不划算,走路又累,骑共享电单车不仅方便,现在还有随机骑行抵用券,特别划算。”

“今年上半年,哈啰通过支付宝和App向市民、游客共发放各类骑行卡券2800万张,总价值约5000万元。”哈啰徐州运营负责人段冬雨介绍道,“同时,在‘苏超’赛事徐州主场比赛期间,我们每场发放1万张、总价值100万元的周末全城免费骑行卡券,让更多人享受到哈啰带来的便捷出行。”

正如刘悦的体验所示,借助共享电单车自主规划路线的深度游方式正蔚然成风。依托哈啰方便、灵活的优势,徐州的景点、商圈、文化街区与市井生活被串联成一条条个性化“动态旅游线路”,让游客得以深入城市,感受更真实、更立体的徐州。

来自上海的游客王涛一家对此深有体会。他们本计划去社交平台推荐的“网红”餐厅,却在骑行途经王陵路时,被一家飘出香味的小店吸引,意外发现了本地人称道的苍蝇小馆。“如果不是骑车经过,我们就很可能与这份地道美味‘失之交臂’了。”王涛感慨,“这种不期而遇的体验,才是旅行中最珍贵的。”

哈啰共享电单车正是通过“随停随探索”的灵活性,为游客解锁了不一样的徐州记忆。如今,在徐州选择骑哈啰共享电单车出行的外地游客不在少数。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哈啰总骑行人次达68万,日均8.5万人次,外来游客占比45%。

攀升的数字背后,不仅是徐州文旅吸引力与承载力的直观体现,也印证了便捷出行是提升游客旅游满意度、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的关键。“节日期间,我们通过前置性精细化运维,在重点区域精准投放、高效调度车辆,确保游客‘车好找、位好停’,全程拥有顺畅体验。”段冬雨表示,近日,哈啰还上线了专属开机播报,用户开锁时会收到具有徐州特色的问候,为徐州文旅“打CALL”,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城市文化的微宣传。

畅通交通循环 衔接出行“最后一公里”

10月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在徐州东站、彭城广场、奥体中心等人流密集的地铁站内上演。徐州地铁吉祥物“徐宝”与哈啰出行“小哈”组成“绿色出行搭档”,现场指导市民下载使用徐州地铁App,派发哈啰骑行优惠券,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市民展示“地铁+哈啰”的联乘出行方案。

如果说地铁与公交是维持城市交通运转的“大动脉”,那么遍布街巷的哈啰共享电单车站点,则如同密布在城市肌理中的“毛细血管”,实现与城市交通网、轨道交通网的有效连接,打通了市民、游客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对于每日跨区上班的李文浩而言,从地铁1号线庆丰路站到公司的1公里路程,曾是最头疼的“尴尬距离”。“走路需要15分钟,等公交车时间不确定,而打车成本又太高。”李文浩回忆,“现在出地铁骑上哈啰,5分钟直达公司楼下,通勤变得轻松又可控。”他的体验,是成千上万徐州市民日常出行的缩影。

“目前,我们的站点广泛覆盖医院、商业体、景区等与市民、游客出行息息相关的区域,将公交、地铁‘最后一公里’的接驳时间从步行的10至15分钟,缩短至骑行3至5分钟,大大提高了公共交通的通勤效率和顺畅性。”段冬雨介绍,“这不仅扩大了公共交通的实际服务半径,也有助于分流地铁站周边交通压力,减少拥堵。”

除此之外,哈啰还主动延伸服务边界,为公共交通“空白区域”注入活力。段冬雨介绍,为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发展,哈啰主动对接各大园区、厂区,精准布局站点:“我们已在江苏中烟、徐工集团等全市各大园区、厂区门口设置了130余处站点,覆盖公共交通盲区,解决企业员工的通勤痛点。”

同时,哈啰还在部分公交线路稀疏、地铁未覆盖的区域建设站点300余处。这不仅让居民便捷衔接公共交通,改善末端出行体验,更通过打通“微循环”,盘活了整个区域的交通网络。

在徐州运营5年来,哈啰已总投放车辆6.8万辆,服务用户约300万人,累计提供出行服务超过7000万次……哈啰正悄然改变着市民的出行习惯。

“平时我每天的通勤在3公里左右,骑共享电单车比养车成本低,也不担心车辆的充电问题。”家住云龙区的李女士表示,这种从“拥有”到“使用”的转变,正是共享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共享电单车的规范化运营,减少了私家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等引发的安全事故,也减轻了城市停车压力,缓解了早晚高峰道路拥堵等问题。”段冬雨表示,业内数据显示,每投放1辆共享电单车,可以减少4至8辆私人电动车的购买与使用,减少2至3辆私家车上路。

现如今,哈啰共享电单车正以广阔的网络覆盖和智慧的服务体验,重新定义城市出行格局。可以说,哈啰不仅是公共交通体系的补充,更是提升城市运转效率、增强市民幸福感的关键一环。

织密服务网络 响应城市治理新需求

“户部山地铁口站点有共享电单车堆积,请速清理。”

“收到,已经到达现场。”

10月5日晚上8点,哈啰共享电单车调度员刘海军的微信上收到信息后,很快抵达站点,着手整理现场车辆——扶正、归位、码齐。短短15分钟后,原本杂乱的停放点变得井然有序。

这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正是共享电单车运营从技术到服务、从响应到担当的全流程体现。共享电单车的运营,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对城市治理需求的精准响应与责任担当。哈啰在徐州探索出一套高效的城市服务保障机制,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管理的跨越。

“日常运营中,我们严格执行‘0530’城市运维保障机制,即5分钟内响应问题,30分钟内处理完毕。”刘海军介绍。

“目前我们不仅能稳定实现30分钟处理目标,在市中心核心商圈等重点区域,更能将处理时限压缩至15分钟以内。”段冬雨补充,“这进一步提升了车辆周转效率与路面整洁度,为维护城市形象提供了有力保障。”

假日期间,各个繁忙站点总能看到哈啰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我们多提醒几句,大家都会配合。”在中山北路的哈啰站点,运维人员孙刚正在引导游客规范停车。为应对节假日激增的出行需求,除300余名常规运维人员全员在岗外,哈啰还在热门景区、商圈和地铁站周边额外增派了150余名驻点人员,他们一边协助摆放车辆,一边耐心向游客解释哈啰共享电单车使用规则。

深夜的云龙湖景区,哈啰换电员佟强正仔细将停在草坪边的车辆归位。“景区是游客对徐州的第一印象窗口,摆整齐一点,大家看着也舒服。”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运维团队对城市形象的自觉守护。

这些细致的现场服务,构成了哈啰运维的“软实力”,而背后同样离不开技术革新的“硬支撑”。从最初的有桩运营,到如今全面升级的“AI定点还车”技术,哈啰始终追求更智慧的管理方式。如今,每辆哈啰都加装了AI摄像头,用户停车时需将车辆垂直停入蓝白线指定区域,经AI精准识别确认停放规范后,才能成功锁车。

“今年是哈啰与徐州携手发展的第5年。5年来,哈啰累计更换了3次车型,升级了2次停车技术,总投放车辆6.8万辆,建设停车设施5万多个,总投资超3亿元,持续为徐州市民、游客带来便捷、有序的出行体验。”哈啰徐州运营总监石涛表示,“哈啰也呼吁所有市民游客文明骑行、爱护车辆,共同守护这份美好的‘骑’遇。”

作为深度参与城市治理的公共服务提供者,在日与夜的交替中,在技术与人文的交汇处,哈啰正以独特的运维智慧,默默参与着这座城市的每一次呼吸与脉动,让出行更有序,让城市更美好。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