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明慧
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叠加,铜山文旅市场活力迸发、亮点纷呈。10月1日—7日,全区重点监测的13家单位共接待游客148.7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8031.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9.6%、10.1%,在去年高位基础上实现稳进向好。全区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70场,2家重点监测商贸企业实现销售额3596万元,同比增长21.5%;总客流量61.3万人次,同比上升13.58%。
这个双节假期,铜山C位出圈,成为城市人争相奔赴的“远方”。这不是偶然,而是一场深层次的文化与地理共振。铜山的出圈,靠的不是一锤子买卖的“快闪消费”,而是引起人们内心深处对土地、对自然、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渴望。
从“景观”到“场景”
铜山的出圈,胜于其不再将乡村视为静态的风景画,而是将其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可共鸣的“生活场景”。
“蛙·两季”南瓜主题节、迦南农场萌宠互动、探险鸭野趣农场亲子探险……这些项目之所以能引爆流量,是因为它们不是简单的“农家乐”升级,而是将现代都市人的审美、情感和生活方式,无缝植入乡村肌理。在这里,稻田不仅是农作物,更是咖啡座的背景板;乡村不仅是故乡,更是可以安放身心、实现自我表达的“第三空间”。
这实则印证了一种观念的转变——乡村不再是城市的“他者”,而是与城市平行、互补的另一处空间。铜山的出圈表明,乡村振兴的关键,不在于复制城市,而在于激活乡村本身独有的“时空魅力”——那种缓慢的、亲密的、与自然节律同频的生活质感。
从“流量”到“留量”
铜山的另一个智慧,在于它找到了“流量”变“留量”的正确方式。不追求短期的眼球效应,而是通过文体旅深度融合,积极构建让游客“停下来、住下来、还想再来”的正向循环。
“梁堂村拉松”“乐跑娇山湖”“村BA”篮球赛……这些赛事的意义远超体育本身,将乡村的“过客”转化为赛事的“参与者”。当人们在乡间小路上奔跑,在湖边竞技,他们与土地的关系就从“观看”变成了“融入”。
体育“破圈”,文旅“接棒”,消费“生根”。赛事聚集的人气流向民宿、餐饮、市集,形成了“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的良性循环。这背后是一种“活动即内容,内容即消费”的现代文旅逻辑。铜山用实践表明,真正的“留量”,不是靠硬件设施的生硬挽留,而是靠情感共鸣和深度体验的自然留存。
从“乡土”到“新土”
铜山的出圈,还得益于一场年轻人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一方面是城市人对乡村的向往,另一方面是年轻一代带着知识、审美和创造力“回乡”创业。
花6年时间,张喃在伊庄镇打造出“懂孩子”的探险鸭野趣农场;作为曾经的园艺设计师,胡威从零起步将棠张的喵喵花园“妆造”出莫奈花园般的梦幻……这些项目的创始人,都是拥有专业技能和现代视野的“新农人”。他们将教育、设计、艺术、互联网思维“带入”田野,让乡村不再是怀旧的标本,而是充满未来感的“新乡土”。
这股力量,构成了铜山文旅最具生命力的内核。它意味着,乡村的复兴,不是靠外部输血,而是靠内部造血;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创造一种属于当代的、更可持续的田园文明。年轻人与乡村的碰撞,不仅激发出火花,更点燃了持续燃烧的火焰。
从“地域”到“心灵”
铜山的出圈还在于,一次次的节日狂欢里,愈加看清了这一事实——在物质丰裕之后,人们开始追寻生活的意义和精神的栖居。
双节假期,铜山为游客提供的,正是一种“可触摸的诗意”。它让忙碌的现代人,得以在稻香中喝咖啡,在星空下露营,在比赛中找回集体的温暖。来这里逛一逛,走一走,既不失城市便利,又能享受自然安宁。
铜山的出圈,在于它成功地打造出适配假期的“心灵栖息地”。假期来这里,不只是看风景,还能享受柴米油盐之外久违的诗意生活,让旅程变成一段最美好的回忆。
当乡村不再仅仅是地理概念,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生活理想时,它所释放的能量将是无穷的。铜山的出圈,不是一个假期的偶然,而是铜山的乡村正在重塑自身的吸引力。
在这个意义上,铜山的“旅程”,还会向更深、更远处行进,未来,这里必将彰显更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