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瑾
9月24日,又一个旅游黄金周即将开启之际,由江苏省旅游协会旅行社分会主办的2025年江苏旅游研讨交流会在徐州召开,江苏文旅精英洞察市场先机,推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9月28日,为期一个月的徐州汉文化旅游节开幕,逾200项精彩活动诚意奉上,诚邀八方游客沉浸式体验汉文化的博大与华美。
在旅游业从粗放式规模扩张向精细化品质提升转型的今天,如何让一座城市超越浮光掠影的“打卡式旅游”,引导游客深入感受其独特气质与永恒魅力?作为一座浸润着楚韵汉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正以一场关乎城市文脉活化与旅游体验重构的生动实践,执文旅深度融合之笔,绘就“诗和远方”交融的新画卷。
涵养文旅『长红』韧性
两汉文化海纳百川的恢弘气象,涵养了徐州兼收并蓄的宏阔胸怀。近年来,徐州文旅市场持续升温,假日经济屡创新高。徐州五大乐园成为引领文旅经济的新引擎,徐州美食则以其独特的地域魅力,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过夜率,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相关产业链的消费,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增长极。
数据是发展最直观的注脚。2025年1月至8月,徐州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市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总量高达4452.87万人次,同比增长9.98%;实现银联文旅消费金额217.13亿元,同比增长21.45%。
这组数据,是徐州文旅市场持续“出圈”、跻身新晋“网红”旅游城市的生动写照。尤其在对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的出行预测中,徐州跻身国内机票搜索热度增幅十大城市第七位,成为“反向旅行”“小众目的地”热潮中的一匹黑马,其吸引力的攀升可见一斑。
徐州文旅的热度并非无源之水。其根基,是徐州沉甸甸的文化家底。“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苏轼故地”,这四大文化名片奠定了其不可替代的历史坐标。而“汉代三绝”——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更是让“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蜚声海内外。
徐州敏锐地抓住了文化自信回归和国潮兴起的时代脉搏,将深厚的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两汉文化这一超级IP进行深度挖掘与当代化表达,通过场景再造、业态创新和产业融合,为文旅经济注入独特标识与持续动能,成功走出一条从“守着资源”到“创出活力”、从“历史名城”到“潮流打卡地”的文旅融合新路径,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的文化动能。
然而,热度之下,也潜藏着深刻的行业性挑战。在江苏旅游研讨交流会上,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旅游学系主任韦鸣秋博士在讲座伊始便抛出了这一议题:“一方面,大家对未来充满期待,一提旅游就认为它是朝阳行业,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业内对当下的情况却不太乐观,提及最多的关键词是价格战、同质化、佣金微薄等。”
流量来得快,也可能去得快,这是目前文旅产业的普遍困境。韦鸣秋指出,当今的游客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嬗变,从过去“我来了,我看了”的观光满足,转向如今“我体验了,我改变了”的深度参与和价值认同。
如何超越“昙花一现”的网红效应,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留量”?构建文旅产业持久繁荣的韧性,是徐州,也是所有志在长远的旅游城市必须破解的时代命题。
提升彭城七里『可游性』
一条古老的中轴,绵延七里,贯穿的不仅是徐州城的南北地理,更是这座古城两千年的文化气脉。它,就是“彭城七里”——徐州文化身份最核心的时空坐标。
2023年9月,徐州市委在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作出了实施“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城市更新工程的重要决策。两年来,下圆墩广场、彭城七里数字体验馆、博物馆停车楼、剪子股菜市场、土山广场、华佗广场……一批兼具历史感与现代性的城市新地标相继落成。它们不仅重塑着城市肌理,更让文脉在更新中得以延续,让文旅在繁华中彰显活力。
提升“可游性”,是激活这条文化轴线的关键。徐州以彭城七里为核心,深入挖掘历史、民俗、风景、非遗等多元元素,通过“文化+生态+体验”的多维融合,全力打造“一眼千年 文脉绵长”的彭城七里旅游线路,持续放大彭城七里文旅IP的吸引力,让游客真正走进徐州的灵魂深处。
在徐州市文旅集团推进的彭城七里示范段建设中,重点布局了16个可经营项目,共同构建出一个多元共生的文旅生态体系:以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为IP的烟火聚集地、以“遇见·博物馆”为主题的文化展览空间、融合在地文化的剪子股市集、聚焦文创与非遗传承的主理人UP街区,以及颜值出众的汉服主题街区等。这一布局旨在突破传统景区对“门票经济”的依赖,构建一个集文化展示、消费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模式,真正让文化“活”在当下,让旅游融入日常。
作为该战略的龙头项目,总投资5300万元改造而成的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尤为引人注目。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静态展馆,而是一个全场景沉浸式文旅商业综合体。通过资产回购与资源整合,市文旅集团将原汉王府酒店改造为运营面积约6700平方米的“梦幻空间”,成为彭城七里文商旅融合的重要引擎。
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不仅汇聚了千年彭城的美食精髓,更融入了符合当代审美的年轻化表达。尤为引人入胜的是,由专业演艺团队打造的《大彭烹事录》——“彭城宴”系列演出,利用多个特色舞台,结合互动投影、情境演艺等数字化手段,动态再现汉画像石中的《车马迎宾图》《迎宾宴饮图》《庖厨图》等盛景。每天20余场的演出,让静态文物“开口说话”,使游客在觥筹交错间完成与千年彭城的跨时空对话。
以文旅节庆为媒,今年的徐州汉文化旅游节持续擦亮“国潮汉风”汉文化品牌和“快哉徐州”城市文旅品牌。据市文广旅局副局长张伟介绍,旅游节中的“千年文脉·探徐州”单元,以宣传推介彭城七里为核心,广泛邀请国际友城代表、国内外旅行商、重点文旅企业负责人以及苏皖鲁豫媒体联盟走进七里文脉,开展资源推介、文化探源、文旅采风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徐州文旅的“朋友圈”,提升彭城七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重塑城市文脉IP
在旅游业迈向精细化、高品质发展的今天,如何重塑核心竞争力?其破题之道,在于对城市文脉进行深度挖掘与现代表达,推动旅游体验从简单的“空间位移”升华为深刻的“时间对话”与“文化共鸣”。
在这一过程中,历史街区的活化更新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为例,经过多年精心运营,它已从一处历史遗存转变为展示城市文化、引领消费升级的示范窗口。当前,相关部门正以“文化为魂、场景为体、活动为脉”的理念,对其展开新一轮的品质提升。
此次提升不仅是硬件的全面迭代,更是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硬件上,系统调整“回龙夜肆”业态,推进环艺改造与设施升级;在体验上,则通过改造酒吧街天幕,运用参数化金属网格与动态光影技术,构建沉浸式视觉场域,并增设“巨型花瀑”艺术装置、文化主题墙等标志性景观,形成多维度的网红打卡矩阵。
与此同时,街区还围绕樱花季、国庆中秋等重要节点,策划“樱花美好计划”“国风游园会”等高规格IP活动,最终目标是让回龙窝成为一个持续生长、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记忆载体”,实现文旅价值的可持续释放。
演艺项目是引爆文旅融合的关键抓手。自2023年推出以来,《彭城风华》云龙湖夜游演艺在首年即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实现当年盈利;2024年更接待游客16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超过70%,不仅经济效益显著,还荣获首届龙雀指数“年度文旅演艺创新项目”,成为区域“以文塑旅”的典范。
《彭城风华》以北宋文豪苏轼在徐州的两年经历为主线,成功实现了从1.0到2.0版本的迭代升级。它通过沉浸式剧情设计、光影技术、观众互动,让观众“穿越”千年,置身于苏轼笔下的诗画彭城。该项目不仅拓展了研学游、商业专场,还策划了“诗酒共风华”“月兔庆团圆”等主题文化活动,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巧妙融合。
展望未来,徐州文旅的布局更显雄心。据悉,市文旅集团正积极谋划在九里山小桂林片区打造大型实景演出《十面埋伏》。该项目依托著名的九里山古战场遗址,以波澜壮阔的楚汉之争为历史背景,以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为情感线索,综合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升降舞台和时空转换手法,讲述刘邦与项羽英雄相争相惜的史诗故事。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部融合历史、音乐与战争场景的多媒体实景史诗,有望成为徐州文旅的下一个超级IP,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体验。
打造『专属感』服务
在物质丰盈的时代,旅游产业的竞争本质正从资源与规模的比拼,转向情感连接与服务深度的较量。在2025年江苏旅游研讨交流会上,中国旅游集团酒店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月亮指出,尽管当前市场面临一定压力,消费者行为更趋理性,但“细分与深化趋势也愈发明显,游客的需求正从规模化、标准化向个性化、高品质化加速演进”。他认为,深入洞察并深耕细分市场已成为精准把握未来趋势、开拓增长新动能的必然选择。
旅游作为幸福产业之首,其核心价值日益体现于满足游客更深层次的情感需求与情绪价值。近年来,徐州文旅以为人本,当好城市文旅形象的“策划官”和“运营商”,在公共服务层面构建“精益服务”体系,于细节之处创造无处不在的“小确幸”,为游客营造强烈的“专属感”。这一体系并非零散地改进,而是一场由政府主导、企业与市民协同参与的生态化实践——
文化叙事的深度挖掘与立体化呈现。徐州系统性地梳理并活化了两汉文化、苏轼文化、红色文化、工业遗产文化等资源,通过影视、文学、纪录片、新媒体短视频等多元渠道,构建有血有肉的“徐州故事”体系,使游客在抵达之前便已心生共鸣。同时,借助AR/VR等技术开发数字文旅产品,打造沉浸式虚拟体验空间,让历史与文化变得可感、可触、可互动。
出行体验的无缝衔接与精准响应。徐州交通、地铁部门持续优化公共交通线网,特别是在已成功举办的6场“苏超”主场比赛日等大型活动期间,开通特色旅游专线,延长地铁运营时间,提供24小时公交接驳服务,切实打通游客出行的“最先和最后一公里”。
主客共享空间与服务的延伸拓展。徐州通过延长公共文化场馆开放时间、优化城市公共空间、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服务,努力打破“游客”与“居民”的界限,营造和谐共融的城市氛围。当本地生活与旅游体验交织,游客感受到的不再是疏离的旁观,而是真诚的融入。这种“主客共享”的格局,成为提升游客满意度与情感认同的坚实基础。
最终,这一切努力汇聚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体验:游客不仅能感受徐州汉文化的厚重,还能在复原的汉宴中体会汉代礼仪的庄重与欢愉;不仅能漫步于回龙窝古巷,还能在国风游园会中与历史人物互动;不仅在景点收获震撼,更在便捷的交通与友善的服务中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温度。至此,旅游完成了它的升华。它不再是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实现与文化认同。
超越打卡,重塑文脉,徐州正以一场饱含文化自信与创新智慧的深度实践,回答着新时代的旅游之问:如何让一座城市,不仅被看见,更被记住、被怀念、被渴望再次重逢。
■记者手记
让城市成为可沉浸的“生命体”
当“打卡”成为旅游的常态,我们与城市的相遇,是否只剩下图像的堆砌与地标的集邮?在徐州的走访,让记者深切感受到,一座城市若想被深度体验,其核心在于从“景点思维”转向“场景思维”,让历史文脉与当代生活共振。
徐州文脉“活”起来,让历史不再静默。《彭城风华》的沉浸演艺、饮食文化博物馆的汉宴复原,把两千年的城市故事转化为可感知的温度与情感。彭城七里的更新,更是一条“可游可感”的轴线,它连接古今,让游客在漫步中自然完成与城市的对话。
更深一层,文旅的“深度”不仅来自场景的营造,更源于服务的“温度”。从“苏超”赛事夜的公交接驳到主客共享的城市空间,徐州将游客视为“远道而来的朋友”,而非匆匆过客。这种“专属感”的营造,往往比景观本身更能留住人心。
归根结底,深度体验是一场城市与游客的双向奔赴。当一座城市愿意敞开怀抱,展示其真实、丰沛的生命力时,游客也自会放下赶场的焦虑,用脚步去丈量,用心去感受。徐州正在证明:真正的“长红”,不在于被多少人看见,而在于被多少人惦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