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3

■『十一「铜」玩攻略』系列报道 趣学铜山,『十一』寓教于乐 徐州日报 | 2025-10-01 

本报记者 胡明慧

秋日煦暖,时光正好。这个“十一”黄金周,在铜山,一场名为“趣学”的静美旅程正悄然铺开——它并非刻板的课堂,而是一幅在天地之间徐徐展开的寓教于乐画卷。在这里,游客们不再只是风景的旁观者,更是故事的参与者、自然的阅读者、文化的传承者,于细微处感受生活的本真,在体验中完成一次心灵的丰收。

田野牧歌,在劳作中阅读大地诗篇。

铜山的秋日趣学,藏在田野里。在伊庄镇“探险鸭”野趣农场,孩子们换上帅气的牛仔装束,瞬间化身田园小主角。这不仅是一次换装打卡,更是一种角色代入,一种对质朴开拓精神的浪漫想象。孩子们参与各项农事体验,指尖沾染泥土的气息,在心底种下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敬畏。每一锄头的起落,每一次果实的采撷,都是与大地最直接的对话。

新区街道的台上草莓乐园,“十一”将把蜜蜂请上自然教育的“讲台”,吟唱“劳动最光荣”的甜蜜乐章。在专业人士的引导下,孩子们可亲手用蜂蜡制作手工皂和唇膏,细致观察蜜蜂标本的每一处细节。这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堂关于勤劳、协作与奉献的无声课程。配套的烧烤、露营与采摘项目,让学习的乐趣融入生活的烟火气,劳作的疲惫在欢声笑语中化为满足的甜蜜。

月下雅集,在传承中品味文化馨香。

如果说田野趣学是与自然的对话,那么铜山街道在国庆、中秋“双节”期间精心筹备的文化盛宴,便是一场与历史、与传统的深情对望。

“十一”期间,无名山公园将举办“铜山月圆时·情满中秋宴”系列活动。中秋文化讲堂上,专家学者讲述古老的祭月仪式,解读“人月两团圆”的情感升华,揭示中华文化中对和谐、圆满的永恒追求;文艺汇演舞台上,丝竹管弦之音与曼妙舞姿交织,传统戏剧的唱念做打引人入胜;猜灯谜环节里,灯笼下闪烁的不仅是智慧的灵光,更是跨越时空的民俗趣味。

娇山湖畔,还将上演“花好月圆中国节·‘铜’你娇‘山’共此时”大型演出,共庆盛世。专业院团与社区文艺爱好者同台献艺,歌舞、戏剧、非遗展示轮番登场,既是艺术的享受,也是文化生命力的生动诠释。

书苑手作,在静默中点亮内心灯盏。

趣学的氛围,也弥漫在铜山区的文化场馆之中。这里提供的,是一种更趋内省、更具创造性的学习体验。

铜山区图书馆将阅读的边界从室内延伸至户外。“从图书馆出发的CityRead:‘趣田野·读自然’亲子研学”活动,带领读者走进“蛙两季”研学农场。在真实的自然课堂里,孩子们可以用丰收的食材亲手制作时令美食,体验古法植物拓染的奇妙。阅读不再局限于文字,自然本身就是一部浩瀚的百科全书;劳动和美育相结合,让知识的吸收变得立体而深刻。游客沉浸其中,感受秋天的慷慨馈赠,收获的不仅是乐趣,更是对生命循环的感悟。

在铜山区文化馆,创意与情怀在指尖绽放。“欢度国庆·拼贴我的像素中国”活动中,参与者可以用一方方微小的彩色纸片,拼贴出心中的壮丽山河。这看似简单的手工,实则是对宏观图景的微观解构与重建,是爱国情怀最质朴、最专注的表达。而“灯暖中秋·桂香蟾跃”传统金蟾花灯手工制作,更像一场与民俗的对话。在细致的缠绕与拼贴中,古老的招财神话与现代美学灵感碰撞,一盏盏亲手制成的蟾灯,不仅照亮了节日的仪式感,更点亮了潜藏于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这个秋天,铜山以“趣”为引,以“学”为核,巧妙地将自然、文化、情感与哲思融入假日的每一天。在这里,学习不必正襟危坐,教育可以无处不在——它可能是一次田间的弯腰,可能是一次月下的凝望,可能是一次手作的专注,也可能是一次阅读后的会心一笑。

“十一”假期,来铜山,收获的不仅是放松与欢愉,更是在稻香与月光之间,完成一次对生活本真的温柔回归。趣学铜山,寓教于乐,最终引领我们抵达的,是内心的丰盈与对脚下土地更深沉的热爱。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