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6

让返乡青年扎根、本土技能工匠成长、外来专家安心 睢宁县李集镇: 内培外引聚人才 徐州日报 | 2025-09-26 

本报记者 武佩剑 通讯员 陈洪政

“羊排尿排不下来,有时它的四肢往前伸,咋回事”“这多是尿路结石,先按方子调饲料,有问题随时联系”……9月21日上午,在位于睢宁县李集镇的徐州科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技术指导,养殖户争相咨询受邀前来的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石业矾。

据悉,在李集镇政府牵线搭桥下,徐州科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先后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聘请多位优秀教授作为名誉顾问等,为当地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助力企业打开新市场。

近年来,李集镇始终把破解人才瓶颈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通过政策驱动、内培外引,让返乡创业青年扎根、本土技能工匠成长、外来专家人才安心,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擘画人才强基新篇章。

李集镇建立领导干部包挂产业人才与企业家制度,干部定点对接企业、定期上门走访,既实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摸清人才需求,又第一时间解决生产经营难题,以“一对一”服务为镇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以前总担心环保政策紧,企业发展没方向,多亏镇里帮我们请来了技术顾问,这下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还打开了新市场。”徐州奥星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李集镇“人才助企”的实效。作为李集镇新培育的规上企业,面对环保压力,企业一度陷入焦虑,李集镇人才工作专班在了解情况后,迅速牵线搭桥,将硕士研究生邱绍坤介绍到企业担任技术顾问。

在邱绍坤的指导下,企业探索出以陶粒为原料生产装配式轻质预制墙板的“智”造模式,造出的房子冬暖夏凉,一经推出便畅销十多个省市。今年前三个季度,公司销售收入突破2800万元。

“镇里常办技术培训,每次我都盼着来!不管是养殖还是其他技能,镇里都想着我们。跟着导师学,心里有底多了。”提起不久前召开的高技能本土人才“双提升”培训,养殖大户王道席打开了话匣子。

李集镇始终秉持“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把本土人才培育作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针对群众生产需求,多次组织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从养殖技术到电商运营,覆盖领域广、实用性强;推荐培训优秀学员参加县乡土人才职称评审,让“土专家”有了“正规头衔”;通过技能大赛、基层推荐挖掘“田秀才”,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帮村民掌握“指尖致富技能”。

目前,李集镇已建立起涵盖213名乡土人才的数据库,将饰品设计、电商经营等实用人才纳入发展规划,累计培训技术人员300余人次,不仅为镇属企业提供人才支撑,更让不少群众靠技能增收,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近年来,李集镇坚持“以情引才、以政策留才”,让“归雁还巢”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引才渠道上,积极利用春节、中秋等节假日,举办在外人才座谈会,邀请各行各业的李集籍优秀人才返乡交流,介绍家乡变化、听取发展建议。通过表彰先进典型、宣传致富带头人,将优秀青年纳入村(社区)“两委”后备干部培养。

李集镇还深化人才振兴基层智力行动,依托“1+N”专家人才服务团,实施优秀乡村人才“三带一助”活动(带技术、带项目、带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了一批人才示范实践基地,让人才“请回来”之后,既能“老树开新花”,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又能“新苗育金芽”,培育新兴产业动能。

江苏乾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归雁经济”的受益者,在李集镇人才工作专班的帮助下,企业聘请专业人才开展污泥研究,成功开发出高附加值产品,今年扩产后产能预计翻一倍。“下一步我们准备跟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在睢宁成立研究生工作站,共同培养专业人才,为家乡环保事业出份力。”公司总经理杨朔说。

睢宁县李集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娄彬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大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为人才递上“橄榄枝”、栽下“梧桐树”、筑好“温馨巢”,让更多人才扎根李集、服务李集,为李集镇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