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璇
穿行徐州乡村,产销两旺的气息涌动在田间车间,农人们以韧劲与创新“链”出经济新景。在“互联网+农业”模式的深度赋能下,徐州以市场为舵、以物流为桥,让农产品“销”得更远、品牌“响”得更亮、产业“融”得更深。电商穿梭、直播助阵,昔日的乡土特产俏销四方,订单如雪片般纷至沓来,一派“产销两旺产业兴,乡村涌动发展潮”的蓬勃景象,正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打造“蘑菇王国”
科技赋能奏响富民强业曲
在徐州经开区徐庄镇,一排排现代化蘑菇大棚整齐排列,空气中弥漫着菌类特有的清香。这里,是千菇园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也是总经理崔广浩精心打造的“蘑菇王国”。
“你看这鸡腿菇,形状像鸡腿,肉质似鸡丝,嫩滑又鲜美,是我们这里的明星产品!”崔广浩随手拿起一株饱满的鸡腿菇,语气中满是自豪。从1996年跟随父亲学习种植平菇、金针菇,到如今成为全国鸡腿菇头部供应商,他的菌菇创业路,可谓一路艰辛一路歌。
最初,崔广浩只是试种了200多平方米的鸡腿菇。为攻克种植难题,他跑遍各地请教专家、查阅大量资料、反复试验菌料配比,终于突破出菇瓶颈。如今,千菇园种植面积已超200亩,全年鸡腿菇产销不断茬,年产量可观,年产值突破1200万元。
“菌包是蘑菇的‘摇篮’,更是我们高产的关键。”崔广浩介绍道。在千菇园的菌包车间里,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玉米芯等天然原料经过装袋,化作一个个孕育生机的“生命包”。依托自主研发的菌包和智能化环境控制系统,鸡腿菇实现一年收获六轮,日产量高达3吨。
在原有种植规模基础上,千菇园还扩建了600平方米的“5G智慧蘑菇方舱”。借助物联网技术,舱内温湿度由智能系统自动调节,鸡腿菇产量较传统种植提升25%。
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企业注入持续动能。千菇园与江苏省农科院、江苏师范大学等院校合作,重点攻关无覆土栽培、灵芝增产等技术,目前已拥有15项专利,还牵头编制了《鸡腿菇绿色栽培技术规程》徐州市地方标准。其鸡腿菇、榆黄菇等产品更是拿下有机转化认证,品质获得权威认可。
种得出,更要卖得好。千菇园紧跟市场趋势,打通线上线下双销售渠道:线下依托批发零售稳定输出,线上通过直播带货、电商平台同步发力;公司还自建同城配送专线,构建起从制种、栽培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
不仅如此,千菇园还积极拓展菌菇文化、研学体验等新业态。萌菌学堂、菌菇采摘、露营基地等项目,吸引众多家庭和学校团体前来打卡,逐步建成集科普教育、休闲体验于一体的菌类文化基地,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
展望未来,崔广浩信心满满:“我们正在攻关保鲜技术,将来我们的鸡腿菇不仅要走向全国,还要推动机械化种植,持续提升产能,让小蘑菇真正成为富民大产业!”
发展“鹦鹉经济”
特色养殖拓宽乡村振兴路
在新沂市马陵山镇,一阵阵清脆的鸟鸣声背后,藏着一个年产值数百万元的“金色产业”。95后青年苗伟男的返乡创业故事,正带动这座苏北小镇发展现代化宠物经济,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苗伟男毕业于畜牧专业,深耕动物医学领域多年。几年前,他敏锐捕捉到宠物市场的巨大潜力,毅然回到家乡马陵山镇,创办徐州市金灵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灵羽”)。从玄凤、虎皮鹦鹉等常见品种起步,逐步涉足高附加值鹦鹉的人工繁育领域。他积极申请并成功获得“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质”,实现从兴趣到专业、从个人创业到产业带动的转型。
经过5年技术攻坚,金灵羽在鹦鹉疾病防控、人工孵化等环节取得突破,目前,拥有鹦鹉3000余只,金刚鹦鹉、葵花凤头等高价值品种年繁育超200只,个别稀有品种价值达4万元。
在金灵羽,每间笼舍都像一座“鹦鹉豪宅”,铁链、树木、玩具一应俱全。“这些设施不是为了好看,而是模拟自然环境,防止鹦鹉出现抑郁甚至自残行为。”这种人性化养殖模式,让他培育的鹦鹉成为多家动物园和研学基地的“明星”。
金灵羽的成功,也带动越来越多的乡亲加入鹦鹉养殖这条产业链。在马陵山镇,已有超十户农户投身鹦鹉养殖;放眼全市,相关养殖户扩展至30多户。花厅村养殖户相峰饲养虎皮、玄凤鹦鹉400对,年利润突破20万元;草桥镇相关电商店铺单日销量最高能达到8000只,宠物经济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新路径。
目前,金灵羽通过种源培育为养殖户提供优质种苗,养殖户再借助电商向全国销售。苗伟男表示,金灵羽未来还将聚焦产业链延伸,计划研发专用饲料、设计定制笼具,打造“育种—饲养—销售”一体化闭环。马陵山镇党委副书记鲍凌云表示,镇上将以鹦鹉养殖为切入点,推动宠物食品生产、研学旅游等二、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一只鹦鹉,不仅唤醒了乡村发展活力,更串联起一条日益丰满的特色产业链。马陵山镇凭借“鹦鹉经济”振翅高飞,正谱写一曲乡村振兴的崭新乐章。
创新“吊种南瓜”
高效种植铺就富民增收路
“南瓜居然还能吊着长!”走进丰县华山镇小史楼村的种植大棚,藤蔓蜿蜒攀爬,硕大的墨绿色南瓜并非卧于地面,而是被轻巧地悬挂在半空,随微风轻轻摆动,宛如一排排风铃。
“这可不是普通的南瓜,是‘住’在高处、‘长’在精细管理里的精品!”种植户毕思永一边检查藤蔓生长情况,一边介绍。自2022年起,他大胆尝试创新种植方式,将南瓜藤牵引至特制的立体支架上,实施“空中栽培”。
这一看似“不走寻常路”的做法,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成效:空中种植让南瓜通风更畅、光照更足,病虫害减少,结出的南瓜个个外形匀称、色泽鲜亮,最长可达1.5米,口感比普通南瓜更绵密扎实,深受市场青睐。
如今,“吊种南瓜”已成为小史楼村的一张特色农业名片。今年,毕思永将种植规模从原来的20多个大棚扩展至46个,亩产突破万斤。
南瓜一年只能收一茬,如何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答案不仅在于品质提升,更在于当地科学高效的产业布局。小史楼村探索出“一棚多用、接茬轮作”的复合种植路径,让土地与设施全年高效利用。春季培育羊肚菌,夏季种植南瓜,棚内空隙还套种花生、毛豆;南瓜收获后,紧接着播种蒜苗,随后再轮作土豆,一年三茬无缝衔接,真正做到“棚不闲置、地不荒芜”。
“过去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靠规划。”小史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彬介绍,全村目前已建成260余座高标准蔬菜大棚,覆盖面积超300亩,形成以“吊南瓜”为核心,搭配西瓜、辣椒、茄子等多元蔬果的产业体系。此外,还发展了70亩优质梨园和200亩食用菌基地,构建起多层次、可持续的现代农业格局。
从传统耕作到科技赋能,从小户零散种植到规模化、订单化运营,小史楼村用一根藤蔓“吊”起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这片土地上的“吊种南瓜”,不仅“荡”出了农业发展的别样风景,更“荡”出了一条生态高效、强村富民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深耕“银杏产业”
“金色名片”引领镇域发展新程
初秋时节,邳州市港上镇的银杏林依旧郁郁葱葱。再过不久,随着秋意渐浓,叶片将悄然染上金黄,铺出一条条“黄金大道”,吸引无数游客到此驻足观赏。而在这诗意的风景背后,是一场以银杏为轴心的产业变革。从苗木种植到精深加工,再到文旅融合,港上镇走出一条“以杏富镇、以杏兴业、以杏惠民”的特色发展新路。
“这批银杏树将发往全国各地,这个月已经安排了十多车订单了。”在港上镇一家银杏苗木交易合作社,经理石荣志正指挥工人将银杏树装车。他表示:“现在城市绿化越来越看重植物的观赏性和生态性,银杏作为优质绿化树种,市场潜力很大。”
如今,港上镇已发展银杏交易合作社60余家、苗木销售商户300多家,成为辐射全国的银杏交易集散中心。不少村民依托银杏实现“双增收”——既通过出售苗木获得收益,又能在苗木市场打零工,日收入可达200余元。
产业若要长远发展,不能只靠“卖树”。近年来,港上镇大力推动银杏从“自然资源”向“产业资源”转化,持续做强深加工板块。
在江苏贝斯康药业有限公司的车间里,银杏叶经过提取、解析等工序,变身为高附加值的银杏叶提取物。“我们两条生产线全年无休,年产量达120吨,年产值约8000万元。”公司副总经理刘鹏程介绍。
目前,港上镇已有超百家银杏加工企业,形成以提取物为主、果叶加工为辅的产业体系,并向保健品深加工等下游产业延伸。如今,银杏产业收入已占全镇人均总收入的30%左右,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
如果说种植与加工是银杏产业的“硬实力”,那么文旅融合则是其打响品牌的“软名片”。港上镇依托3.5万亩银杏林、百万株银杏苗木,特别是“古银杏姊妹园”等独特文旅资源,大力发展“银杏+旅游”模式。诗碑园、三官庙遗址、抗战树等景点串联起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农家乐、主题民宿、康体养生、露营基地等新业态也逐渐成熟。
“这里空气好、环境美,就像天然氧吧,我们常来放松。”市民周健的感受,道出了许多游客的心声。为进一步提升文旅吸引力,港上镇正打造“三点一线”银杏旅游观光带,整合石家临水公园、庄安古栗园和港西银杏姊妹园,形成一条融合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与休闲度假的特色旅游线路,持续释放文旅消费潜力。
银杏交易辐射全国、银杏产业“链”出高效益、银杏文旅构建特色新地标……港上镇通过“接二连三”的产业实践,让银杏真正成为强镇富民的“金色招牌”。而这场以银杏为媒的“金色旅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