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传宝
铜山区单集镇詹湖村,作为传统特色产业的单集粉丝闻名遐迩,它可以搭配多种食材,吸纳各种滋味。然而因当地村民多是作坊式生产,设备简陋、制作工艺落后,产业发展面临瓶颈。近年来,随着徐州成为网红城市,越来越受到外地游客青睐,米线等美食迅速“出圈”,铜山区单集镇詹湖村村民占怡君抢抓风口机遇,按照“村支部+企业+特色产业+农户”的村企联建模式,打造了单集镇詹湖村千万产业链,打通了当地乡村的致富路。
年产900余吨、产值1300余万元……“小粉丝”成功破局“出圈”的背后,是詹湖村90后农家姑娘占怡君的一场“博弈”。
詹湖村拥有悠久的红薯种植历史,全村大部分农户从事作坊式粉丝加工,作为土生土长的詹湖村人,占怡君从小就是“吃着粉丝”长大的。2020年,她返乡创业,成立了徐州博奕食品有限公司,并注册了“詹湖”品牌,生产粉丝和酸辣粉,仅用3年时间,便实现了家乡产品走出去的愿景,走到了徐州的各个街巷,走到了全国的各个档口。
近日,记者在单集镇徐州博奕食品有限公司粉丝加工厂看到,厂房里不锈钢机器干净整齐,工人在全自动生产流水线上有条不紊忙碌。仅今年8月份的订单就有酸辣粉3万箱、粉丝2万余斤,产值达100万左右。
“小粉丝”为啥能够逆袭?占怡君有着自己的思考。老辈传下来的做法,生产粉丝既要添加明矾,又要在低温干燥气候时晾干,局限性太大。如今,她在生产工艺上实现了突破: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涂布工艺,既不受天气影响,也无需添加明矾,可24小时不间断生产出粗细、厚薄、长短等不同类型的7种粉丝,日产量可达3吨。
完善供应链“道路”让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占怡君打通了从田间地头红薯种植前端的“最先一公里”,到百姓餐桌消费终端的“最后一公里”。在单集镇政府和当地村委会的帮助下,公司承包了100亩山地,与徐州市农科院合作,试种了4个红薯品种,从中选取甜度好、出粉高的优质品种,严格把控品质,创造了红薯种植选品的“秘诀”。公司先后研发出紫薯粉丝、红薯粉条、火锅专用宽粉、酸辣粉专用粉条等8个品项。
生产,热火朝天;销售,节节攀升。借助当地政府助企纾困相关政策扶持,占怡君瞄准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势头,搭建了线上+线下销售模式,线上直播带货,线下则瞄准大型商超、社区便民超市、乡镇级代销点。目前,“詹湖”自主品牌和代加工粉丝销售遍布全国。
说起回乡创业的初衷,占怡君表示:“生于斯、长于斯,回来创业就是想让家乡的农产品走出去,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经过5年发展,徐州博奕食品有限公司实现了种植、加工、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产业链,为当地村民提供40余个就业岗位,这些村民工人农闲时来厂上班,农忙时打理自家田地;促进群众增收50余万元,与村里20多户签订红薯种植收购协议,为种植户免费提供红薯苗,保证高于市场价收购,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加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用于村公共民生事业改善。
擦亮“粉丝”这张特色名片,占怡君定下新目标:“下一步,将继续深耕乡村产业,不断研发新的粉丝产品,拓展销售渠道,塑造单集粉丝品牌形象。把小粉丝做成强村富民的大产业,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单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