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8

丰县条编 指尖捻柳 编出人间烟火 徐州日报 | 2025-09-16 

丰县条编

条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常见的一种编结技艺,以纯天然杞柳条为原材料,经蒸制、去皮、晾晒、编织、染色等多道工序,将柔韧的杞柳条转化为兼具实用与美感的器物。从盛放粮食的圆筐到点缀家居的工艺品,丰县条编中既藏着农耕文明的生活智慧,也承载着苏北人家的烟火温情。

●受访人

张杰,徐州丰县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丰县条编制作技艺”传承人,他敏锐捕捉现代审美与生活需求,不断探索材质搭配、造型设计与功能创新,为古老的条编技艺注入鲜活的现代活力,让传统条编走出乡土、走向世界。

“金条银条不如柳条,闯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作为中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手工艺品,条编不仅承载着百姓的生活智慧,更凝结着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

而在丰县,张杰便是这份记忆的守护者,走进凤城街道丁兰集社区,一处爬满绿意的院落格外引人注目,院墙上的丝瓜藤肆意蔓延,细碎的黄花点缀其间,张杰正端坐于丝瓜架下,杞柳条在他的指尖翻飞——这位条编“守艺人”,用近30年的时光躬耕于非遗技艺,以指尖的温度延续着传统,在坚守中书写着文化传承的故事。

溯源条编里的千年烟火气

丰县地处苏北平原腹地,河网密布,沟渠纵横,温润的气候与肥沃的土壤,为杞柳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杞柳,正是丰县条编的灵魂所在。

在漫长的农耕岁月中,百姓以农为本,田间劳作时,需要能盛放作物的容器;家居生活里,也离不开收纳杂物的器具。正当人们为寻找合适的器具发愁时,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杞柳,凭借其易获取、柔韧性强的特点,成了制作器具的绝佳原料。

这些用杞柳编织而成的器物,自带耐潮、轻便的实用优势,一出现便迅速融入百姓生活,成为农耕时代里不可或缺的伙伴。

箢子、簸箕、槎子,这些如今在城市里难寻踪迹的物件,曾经却是丰县农村家家户户的“标配”。它们承载着条编最原始的工艺形态,也默默见证着当地百姓从春种到秋收的四季轮回,记录着柴米油盐里的生活变迁。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升,条编技艺也在时代的浪潮中悄然蜕变,从“实用为主”向着“实用与审美兼具”的方向蜕变。人们不再满足于仅制作实用的器物,开始尝试将审美意趣融入其中,为条编器物增添花纹装饰。

1996年前后,张杰机缘巧合下与条编技艺结缘,为了尽快掌握条编的精髓,每当遇到现成的条编筐,他便立刻买下来带回家,靠着“逆向工序”一点点拆解、钻研。

“我拆的时候就从筐身拆到筐底,得清清楚楚记下每一步是怎么绕、怎么插的,跟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似的。”张杰笑着回忆道。

最初的日子里,为了练手感,他每天天不亮就坐在院子里编筐,编织的身影直到深夜才停歇——院子里的月光、指间的杞柳、沙沙的编织声,成了那段岁月里最清晰的记忆。

如今,在张杰的手中,条编技艺早已炉火纯青。一挑一压,经纬交错间筑牢器物根基;一缠一绕,柔软条子包裹出精致边缘;一勒一编,紧实结构确保器物耐用。只见细长的柳条在张杰的手中不停地上下翻飞,时而弯曲,时而交错,每一个动作都娴熟自然,每一次编织都饱含匠心,让人不禁沉醉于这份手工制作的温度中。

更令人动容的是,条编之中还蕴藏着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

“圆润的箢子,寓意着‘圆圆满满’,承载着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斗箢子,寓意着‘日进斗金’,寄托着人们对富足生活的期盼。”张杰一边手上不停编织,一边笑着介绍条编里藏着的不少老辈传下来的“讲究”。

这些美好的文化寓意,让条编不再是“简单的器物”,而是成了“有故事的礼物”,在亲友间的馈赠中,传递着浓浓的情谊与深深的祝福,让千年条编的烟火气,在时光的传承中愈发醇厚。

匠心慢工里的非遗密码

丰县条编的魅力,藏在“慢工出细活”的每一道工序里。对张杰而言,一件合格的条编作品,从处理原材料开始,就容不得半点马虎。

好的作品得从根源把控,而蒸煮环节便是给柳条“塑形”的关键一步。

“一锅能蒸7000斤,蒸透了才能去除虫卵,不然编好的筐子容易生虫。”蒸汽弥漫间,原本泛着青白色的杞柳褪去生涩,变得温润柔软,轻轻一折便能弯出圆润的弧度,这是时间赋予杞柳的第一道蜕变,急不得,也省不得。

“蒸好的杞柳,还要经过脱皮和晾晒处理。”张杰趁着余温轻轻揉搓杞柳表皮,露出里面的杞柳芯。接下来的晾晒更需“看天行事”,直到柳条摸起来干爽却不失韧性,才算达到最佳状态。

而在正式编织前,还得将晾干的柳条浸入清水中浸泡片刻,张杰用手捏着泡软的柳条解释:“泡水不容易折,纤维能保持弹性,不泡水的柳条太脆,只会白白浪费了好材料。”“一根粗的一根细的混着编,筐子编出来就会歪歪扭扭,受力也不均匀,必须‘同粗同细’才好看、耐用。”张杰手里的活儿没停,声音却带着几分温和。

“柳条是有性子的,得顺着它的‘劲’来。”张杰边说边将一根新的柳条插入筐底缝隙,指尖微微用力,将其与原有柳丝紧密贴合——这一步叫“续条”,是条编中最考验手感的环节,既要藏住接头,又要保证整体平整,没有十年以上的功夫,绝难做到这般娴熟。

丰县条编的编织技法多样,其中绞编以经纬编压为主要特点,张杰手持柳条,让编条交叉上下穿行于经桩之间,循环绕行,动作行云流水。编成后的器物表面全为纬编所掩盖,不露经条,浑然一体,仿佛柳条本就生长成这般模样。

勒编则是传统的柳条编结工种,用勒编做成的器物一般称为“系货”。张杰取来麻绳作经,柳条作纬,将麻绳互相交错穿过柳条间,每穿一次,便用手绕扣勒紧,力道均匀,不松不紧。

“你看这簸箕,勒得紧实,装再多东西也不容易变形,以前农村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它。”他指着身边的勒编簸箕,眼神里满是自豪。

而缠边虽是条编的辅助工种,却必不可少,多用于条编器具的边沿、把手部分。其法多以坚硬的竹条或木片为芯,外面则用柔软的藤皮、塑料带或篾皮等,按一定方向缠绕。这不仅能让部件固定牢固,延长器物的使用寿命,缠绕出的花纹还能起到装饰效果,让简单的器具多了几分精致感。

“其实最难的是‘打底’,底没编好,后面再怎么编都白费。”张杰拿起一个刚编了一半的筐子翻过来展示,“你看这个底,每根柳条的间距要一样,角度要垂直,不然筐子编到一半就会歪,最后都放不稳。”这般对每一处细节的极致打磨,正是匠心最生动的体现。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院落里,摞在一旁的几摞刚完成的条编作品,在光影中更显精致。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张杰和无数非遗传承人一样,坚守着“慢”的艺术。丰县条编的每一道工序,都是对“慢工出细活”的诠释,每一件作品,都是非遗文化鲜活的载体。

新生经纬间的传承之路

在快节奏的当下,传统手艺面临着“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张杰比谁都清楚,要让丰县条编活下去、火起来,光靠传承不够,还得创新——既要在技艺上突破,也要在理念上升级,让老手艺贴合现代生活的需求,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最初的创新,源于对“耐用性”的追求。以前的条编作品多是原色,容易返潮、褪色,放在现代客厅里显得“土气”。张杰琢磨着改进染色工艺,最终找到条编专用染料,染好后再喷上清漆。

“这样既不返潮,颜色也鲜亮,棕色大气、米白雅致,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如今,他的条编作品颜色多样,摆在家里既是实用的收纳工具,也是精美的装饰品。

更大的突破,是在技艺上的“跨界”。传统条编多用细柳条,粗柳条因为柔韧性差,往往被当作废料丢弃。张杰看着这些粗柳条,心里舍不得:“都是好材料,扔了太可惜,能不能想个办法利用起来?”

他反复试验,自主研发了一台机器,专门对粗柳条进行深加工——将粗柳条旋成一层一层的薄片,再拉成花的形状。接着,他又去农村的沟壑边,摘下即将败落的野花,和旋出的柳花粘在一起;最后,用废弃的柳条边角料做成波浪形的底座,一件名为《海花》的柳编艺术品就这样诞生了。

这件作品既有粗柳条的厚重感,又有野花的灵动感,还融入了环保理念,一经展出就广受好评。张杰说,这件作品让他明白,传统手艺不是“老古董”,只要敢想敢试,就能开出新的花。

技艺上的创新让丰县条编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但张杰深知,单靠自己一人之力,难以让这门手艺真正“活”在更多人的生活里,也无法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于是,他将目光从技艺创新转向产业发展,走出了“合作社”的路子。

2011年,他成立了杞柳生产合作社,将优质种条免费供应给村民,雇佣工人种植柳条、管理柳条,再把村民编好的作品统一收购、销售。“以前村民们编好的筐子卖不出去,只能自己用;现在跟着合作社干,种柳条有收入,编筐子也有收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如今,合作社带动了丰县1600余人就业,很多村民靠着种柳条、编柳条盖起了新房。他的条编产品也从丰县、砀山的本地市场,拓展到南京、徐州宣武市场等批发点,更远销到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非遗的魅力。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张杰从未忘记传承的初心。“我这手艺是自己琢磨出来的,1700多种条编式样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不能让它在我手里断了。”如今65岁的张杰,依然坚持每天条编,手上的茧子厚了一层又一层,却始终舍不得放下杞柳条。

“我这一辈子,就做了‘编筐’这一件事,值了。”张杰笑着说,“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编下去,让更多人知道丰县条编,知道咱中国的老手艺有多好。”

柳条漫舞,指尖流转。在丰县的农家院落里,张杰编织的不只是条编作品,更是一份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那些透着温度的圆筐、花篮、花瓶,正带着苏北平原的烟火气,带着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走向更远的地方,书写着丰县条编的千年韵致与当代新生。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