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5

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附属小学 以“共生”理念打造融合教育新样式 徐州日报 | 2025-09-09 

本报记者 王莹

曾经,教室里频繁发生的矛盾让乐乐(化名)成了班级中被排斥的孩子。多动障碍使他难以安静听课,接连不断的摩擦甚至引发其他家长联名要求他调班。然而一年后,变化令人欣喜——乐乐不再需要妈妈陪读,能够安静地完成课堂任务,同学们也真正接纳了他,主动与他合作、玩耍。

这一转变,发生在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三十四中附小”)。在这里,132名像乐乐一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正被温柔地“看见”和“接纳”。他们不再是被贴上标签的“特殊学生”,而是校园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三十四中附小以“共生”为核心理念,推动教育变革,生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融合教育。

共享资源

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

党的二十大提出“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强调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这一背景下,三十四中附小将融合教育写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打造全纳包容的校园,培养有个性、有特长、尊重生命、人格健全的未来公民”,并确立“建成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校”的办学目标。

“融合教育不是把特殊孩子‘塞’进普通班级,而是让整个学校的文化、课程、教学和管理都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而改变。”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张文姬在谈及融合教育时坚定地表示。

目前,学校共有持证特需儿童16名,涵盖智力、精神、听力、肢体及多重障碍等类型;另有112名经专业评估存在学习障碍、情绪行为问题或发育迟缓的学生。

面对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三十四中附小成立了“特需儿童发展支持中心”,统筹规划全校融合教育工作,建立起从评估认定、教育安置到转衔服务的完整制度链条。同时,学校将融合教育工作量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并设立“融合贡献奖”,激励教师主动参与、积极创新,营造全员支持的良好氛围。

为了让融合教育真正落地,三十四中附小投入170万元建设标准化资源教室,并整合心理辅导室、音乐舞蹈房等功能空间,形成“1+N”特色资源群。这里不仅是特需学生的“专属空间”,更是全校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共享学习场。

校园的每一处细节都在传递包容:走廊上设有“无边界学习角”,可移动书架和互动黑板鼓励学生自由探索;“融合农场”里,孩子们一起播种、浇水,在泥土中学会合作;“创意工坊”中,拼图、模型、手工制作让不同能力的孩子在动手实践中找到自信。

更关键的是,学校构建了立体化的支持网络:由融合教师、心理老师、成长伙伴和家长组成的“亲密支持圈”,全程陪伴特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行政领导与校外专家则构成“间接支持层”,在遇到难题时提供专业指导与资源协调,形成内外联动、协同推进的支持合力。

融合师资

锻造高素质教师团队

在三十四中附小,融合教育不是某个部门或几位老师的“专属任务”,而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学校深知:教师是融合教育成败的关键。为此,学校着力打造一支“懂差异、会支持、有温度”的高素质融合师资队伍。

目前,学校配备了一名毕业于南京特殊教育学院康复专业的专职特教教师,并有3位教师取得“江苏省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特殊教育专职教师”资格证书,为融合教育的专业化实施提供了坚实支撑。

“以前总觉得特殊学生是‘额外负担’,现在我明白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我们的任务是帮他们找到适合的方式。”资源教师白安琪感慨道。

为了转变观念、提升能力,学校创新推出“3+3研训模式”:面向全体教师开展融合教育通识培训,普及政策法规与常见障碍知识,提升基本素养;面向学科教师组织融合课堂教学研修,提升教学适应能力;面向管理骨干开展专家高端培训,增强理论力、研究力与创新力。

教研方式更加多元。个案研讨聚焦具体学生问题,学科教研关注融合教学设计,核心团队则定期梳理融合工作难点,形成“发现问题—研讨对策—推广实施”的闭环机制,推动融合教育持续优化。

这种专业成长正悄然改变着课堂生态——差异化任务、多模态呈现、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教师愿意走到学生中间,倾听他们的想法,调整教学策略。

更令人欣喜的是,三十四中附小的融合教育早已走出校园围墙。学校与徐州市儿童医院、市特殊教育中心、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市福利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医教结合”“校社协同”的支持网络。专家定期进校,参与学生评估、课程设计和教师培训,为融合教育注入专业力量。

课程矩阵

丰富教学体系建设

语文课上学习《画杨桃》时,老师针对患有孤独症的学生星星(化名)和小宇(化名)设定了更具体、更可操作的目标,认读80%的生字词,并尝试理解“从不同角度看事物”这一生活道理。两位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这样的教学调整,背后是“通用设计学习”(UDL)理念的深入实践。在普通课堂中,老师们不再只用一种方式讲课,而是通过调整任务难度、提供多种参与方式、结合图文、视频、动手操作等多元手段,让每个孩子都能“进得来、学得会、有收获”。

校本课程方面,学校开设生活技能、艺术疗愈、社交训练等小组课程,并开放编程、戏曲、科学实验等兴趣课,鼓励特需学生在同伴协助下参与陶笛、脸谱工坊、小农场等实践活动,提升适应能力,促进跨群体互动。对于个别需求强烈的学生,资源教室提供“一人一案”的定制课程,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注重多感官参与,并配备助学伙伴,组织合作学习。

评价体系也实现多元化,建立“三维评价模型”:不仅看学业进步,也关注社会交往频率、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等非认知发展,避免“唯分数论”对差异化成长的束缚。由此,三十四中附小构建了“基础课程通用化、校本课程个性化、资源课程定制化”的三级课程体系,形成“3×3多元课程矩阵”,让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轨道上前行。

课程的变革,最终指向的是文化的重塑。三十四中附小确立“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核心价值,每学期开展“生命必修课”,通过观看纪录片、共读绘本、分享生命故事等方式,引导师生理解生命的多样性。学校还发起“融爱行动”,组织志愿服务、公益集市等活动,让融合理念从课堂走向生活。

“我们追求的‘共生’,是学生之间的共生,是师生之间的共生,是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共生。”张文姬说,“当我们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教,用更柔软的心去理解,受益的不只是特需学生,而是每一位教师、整个班级。”如今的三十四中附小,每一个孩子都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在属于自己的节奏中,走向更广阔的人生。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