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7

王玉:造一个“隐”于乡野的梦 徐州日报 | 2025-09-04 

本报记者 胡明慧

在钢铁森林的城市里,每日在闹铃催促中开始新一天的征程,到推窗见山的乡间小屋内,清晨被鸟语花香温柔唤醒——这样的生活转变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受?37岁的王玉心里有明确的答案:乡村也有造梦空间,也可以完成一场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小隐文旅”是坐落于铜山区吕梁山畔伊庄镇倪园村的一间文旅小店,主理人王玉是对这里怀有特殊情愫的“外乡人”。“老公的外婆从这个村嫁出去,让我对倪园村莫名多了份亲切感。”谈及对于倪园村的喜爱,王玉坦言,这份情感里藏着亲情的羁绊。

毕业后从南京回徐州,再到“转战”乡村,王玉的事业轨迹似乎与普通年轻人的理想一路“逆行”。在别人看来,她的每一步或许都是“后退”,但王玉却将这段历程定义为——与梦想的距离越靠越近。

王玉从小喜欢画画,大学学的是设计专业。毕业后凭借努力,在南京一家上市公司做到主管职位。2017年,因结婚回到徐州,重新开启事业新篇。

把设计的特长学以致用,王玉先在市内的苏宁、环球港等地,设计并运营了几间城市民宿。“那时候城市民宿这个赛道还很稀缺,节假日基本预订一空,平时满房率也有8成左右,生意还算不错。”王玉回忆道。

可后来,她发现城市民宿的运营方向与自己的创业初衷渐渐偏离,便慢慢退出了城市民宿的经营。

一次偶然的旅行,让王玉邂逅了倪园村,并爱上了这片土地。

时至今日,王玉仍清晰记得当初“一见钟情”的场景:“那是一间带平台的院子,站在上面可以看到倪园周边的山,乡间小路是长满花草的石板路,一到这儿,感觉心就静下来了。我当即给房主打电话,把院子租下来了。”

在倪园村,王玉着手改造旧屋,正式回归乡村生活。2021年,隔壁的川上村进行规划改造,王玉在当地政府的邀约下,又改造经营了“川上空间”,做布衣汉服和文创产品。2022年,她在倪园东村又进行老房改造,耗时9个多月,建成了今天的“小隐文旅”。

走进这个800多平方米的小院,与其说这里是一处文旅小店,不如说它是融合衣、食、住、行、学、游的“乡村生活美学集合地”。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景一物,皆被王玉注入了美学基因:你可以身着布衣,在剪裁与面料中触摸东方韵味;可以品一杯山野咖啡、一块吕梁阁茶果子,于舌尖品味乡野的醇香;可以入住隐匿于山水之间的民宿小院,静听风吟、夜观星空;可以沉浸体验多种静心手作,还可带走一张手绘明信片、一个“吕梁伊伊”IP文创,将铜山记忆握于手中……

“我之前有制作茶果子的手艺,曾为某博物馆制作过相关的文创产品,来到倪园村后,把自己手里的十八般武艺都掏出来了,除了把吕梁阁‘刻’到了茶果子上,还把吕梁十二景绘到了明信片上。”

在王玉看来,“小隐”二字,取自“大隐于市,小隐于野”,但其内核却并非避世,而是让乡村变得更开放、更亲切、更贴近当代青年对“诗与远方”的想象。

基于这样的发展逻辑,小隐文旅不再只是一家店,更像是一个“乡村文化发生器”,让乡村的变化在点滴间发生。

这几年,她不仅开设女性生活美学系列课程和儿童研学课程,还公益性教村里的妇女学习收纳、插花、装点庭院,制作蓝染布;她打造手作阅览空间,融合读书与体验,可制皂、染布、调香、做中药奶茶;她将设计规划、课程体系、文创开发等模式带到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鲜活可能……这些举动,悄然改变着区域文化生态,也重新定义了“乡村生活”的吸引力。

“我想打造的不是一间普通的店,而是一种‘乡村文旅的新可能’,让乡村变得更美好。”站在长满希望的小院里,王玉一脸憧憬地说,“乡村振兴,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创造未来。希望‘小隐’能成为一个样本、一扇窗口,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乡村、来到乡村、留在乡村——因为这里,也有他们想要的生活。”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