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八月,徐州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柳泉镇西堡村的黄桃园里,果农们穿梭于枝叶间,采摘着沉甸甸的果实;丰县王沟镇程集村的牛蒡田中,现代化农业机械正将深埋地下的“黑黄金”源源不断挖出;三堡街道四堡社区的向日葵花海随风起伏,游客手持相机记录美景;新沂市葡萄产业园内,智能温控大棚里挂满了一串串紫玉般的果实……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丰收画卷,正徐徐铺展在彭城大地。
走进柳泉镇西堡村,连片的黄桃林郁郁葱葱,果农们穿梭其间,剪刀轻落,金灿灿的果实便装满竹筐。一辆辆货车在田间穿梭,将黄桃送往外地。“我们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黄桃亩产突破2500公斤。”果农的笑脸彰显出了产业转型的底气。
三堡街道的梨园里,翠玉般的果实压弯了枝头。轻抚硕大果实的果农介绍:“过去靠天吃饭,现在用滴灌系统和无人机授粉,果品糖度提升20%。”社区书记董降峰介绍:“这片占地200多亩的向日葵不仅是网红打卡地,更是村民增收的“黄金花盘”。
新沂葡萄产业园内,智能温室里的葡萄挂满藤架。“智能葡萄管家”系统全程守护葡萄生长,温度传感器实时回传环境数据,智能卷帘系统根据光照变化自动调节……这些先进设备只需通过手机App即可远程操控,让葡萄种植全程搭上了智能科技的“快车”。
在丰县王沟镇程集村的牛蒡田里,这种富含黏蛋白、“药食同源”的“黑黄金”,经深加工制成牛蒡茶、牛蒡酱等产品,远销日韩等海外市场。
大沙河两岸的苹果园里,散发着甜香的果实在阳光下泛着红晕。近年来,当地通过引进新果种、创新栽培模式和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等管理模式,实现果园的产业链条延伸及产业价值提升。
贾汪区白集村的紫灵芝种植基地,则演绎着生态蝶变的故事。这座曾受采煤塌陷影响的村庄,转型发展中引入灵芝种植,村民说:“以前靠挖煤,现在靠种‘仙草’,收入翻了数倍。”生态修复与特色农业的结合,让徐州的丰收季更具可持续性。
暮色中,最后一筐黄桃装车启程,大沙河的晚霞映红了苹果,灵芝大棚的灯光次第亮起……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从单一销售到三产融合,徐州正以科技创新为笔、生态绿色为墨,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新时代的丰收答卷。这片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正焕发着现代农业的蓬勃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本版统筹 孙井贤 文/本报记者 孙井贤 图/本报记者 孙井贤 刘冰 通讯员 李传新 李迎 吴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