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7

水杉林里的“文艺轻骑兵” 徐州日报 | 2025-09-01 

本报记者 马永康

处暑过后的丰县大沙河水杉林公园绿意盎然,百余棵水杉挺拔矗立,枝叶交错间洒下斑驳光影。

傍晚时分,浓郁的豫剧唱腔在林间回荡,打破了午后的宁静——这支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文艺轻骑兵”的民间文艺队伍,又如期在这里搭起戏台,开启了暑期的公益戏曲演出。从2018年至今,他们已连续8个夏天坚守于此,用一把把乐器、一段段唱腔,为四里八乡的群众送上免费的戏曲盛宴。

夕阳西沉,金色的余晖为水杉林披上一层暖纱,清风裹挟着草木的清香掠过树梢,为燥热的夏日带来阵阵凉意。下午5点刚过,林中空地上早已坐满了闻讯而来的群众。老人们搬来小马扎,摇着蒲扇静静等候;孩子们围着戏台追逐嬉戏,不时被台上演员的装扮吸引;还有不少年轻人特意驱车赶来,拿出手机记录这独特的林间演出。

“每天都盼着傍晚这档子戏,在这里既能乘凉,又能听上几段拿手的豫剧,比待在家里舒坦多了!”家住附近宋楼镇的孙芝侠老人笑着说,她的身旁围坐着七八个老戏迷,都是熟得不能再熟的面孔。

随着锣鼓点骤然响起,演出正式拉开帷幕。经典豫剧《桃花庵》选段率先登场,演员们身着精致戏服,迈着稳健的台步走上临时搭建的简易戏台。“九尽春回杏花开,那鸿雁儿飞去紫燕儿来……”旦角清亮婉转的唱腔刚一出口,便赢得台下阵阵喝彩。紧接着,《对花枪》《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的选段轮番上演,老生的苍劲有力、花脸的雄浑高亢、青衣的柔美细腻,一招一式尽显功底,引得观众们目不转睛。演到精彩处,台下叫好声、鼓掌声此起彼伏,与林间的鸟鸣蝉嘶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热闹而温馨的乡村文化图景。

“我可是这支队伍的‘铁杆粉丝’,从第一年在这儿演出就跟着听,如今一天都落不下。”葛培清老人指着戏台说,“你看这环境多好,水杉林里比外面凉快,戏唱得地道,风景又美,不光我们老年人爱来,好多年轻人也愿意陪着家里人过来。希望这戏能一直办下去,越办越红火!”

这支“文艺轻骑兵”队伍的成长,见证了群众对传统戏曲的热爱。负责人侯勇介绍,2018年第一次在水杉林演出时,只有十几个成员,观众也寥寥无几,演出剧种也仅以豫剧为主。如今,队伍已发展到60多人,成员们有的是个体户,有的是企业职工,有的是退休教师。每到暑期,他们便不约而同放下手头事务,全身心投入公益演出。演出内容也愈发丰富,除了经典豫剧,还添加了柳琴戏、梆子戏等地方剧种选段,满足不同观众的喜好。

更让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为这支队伍注入了新鲜活力。大学生于楚遥便是其中一员,他受爱戏的母亲影响,从小就对豫剧情有独钟,能熟练演唱十多段经典选段。“暑假回家听说有这样的公益演出,立马就报名参加了。能用自己的爱好给父老乡亲带来欢乐,特别有意义。”像于楚遥这样的年轻志愿者已有十余人,他们的加入让戏台上下呈现出“老戏骨亮嗓、新苗子接棒”的生动景象。

侯勇表示,他们计划将红色故事融入戏曲创作,推出更多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新曲目,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戏曲。如今,在丰县,水杉林间的“文化纳凉”已成为夏日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支“文艺轻骑兵”队伍用8年的坚守,让水杉林从单纯的避暑胜地,变成了群众滋养心灵的“精神乐园”。而这份跨越盛夏的文化约定,也必将在新老传承中,持续温暖更多人的生活。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