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7

从田头“走”到心头 ——沛县栖山镇栖东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建峰的乡土日记 徐州日报 | 2025-09-01 

本报记者 李薇薇 通讯员 范洪香

“走,咱先从党群服务中心逛起,这可是咱社区的‘心脏’!”8月28日,热辣的阳光照在沛县栖山镇栖东社区的水泥路上,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建峰穿着深蓝色短袖衬衫,黝黑的脸上挂着爽朗的笑。他个子高大,走起路来步子稳健,路过的村民老远就挥着手喊“建峰”,他都一一应着,熟络得像自家人。

来到栖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空间和功能齐全的设施让人眼前一亮。这里设有文化活动区、便民服务区等,满足了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推开党群服务中心的大门,有老人正坐在便民服务区的长椅上聊天、读书,还有老人带着孩子在这里玩耍。“这地方以前可不是这样的。”村民杨芳红端着一杯水走过来,笑着说,“王书记把这儿改得比家里还舒服,我们没事就来参加活动,学广场舞、读农技书,日子热闹着呢!”

说话间,沿着党群服务中心外的水泥路往前走,王建峰停在一处宽敞的广场前,广场上健身器材、石凳凉亭一应俱全,几个孩子正在追逐嬉戏。

“这是咱的娱乐广场,有1800 平方米呢!”他指着广场说道,“怎么能让群众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成果,就是要有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为建成这个广场,王建峰可是下了不少功夫。他积极跑办项目,多方筹集资金,终于建成了这个娱乐广场。不仅如此,他还给村里安装了228 盏路灯,通过“一事一议”给村里修了4200米长的“户户通”道路。

“以前村里晚上黑灯瞎火,现在走哪儿都亮堂。”正说着,有位村民路过,看见王建峰就凑过来:“我们建峰书记人可好了,他来了之后可给我们办了好多事!我们有困难就找建峰,他准会想办法帮助解决。”王建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这都是应该的,我们就是要让大伙日子过得更舒服些。”

穿过广场,连片的农田映入眼帘,田里的作物长势喜人,田埂上的灌水口整齐排列。

“这是咱们的高标准农田。”王建峰说,“以前村里种地零散,收成没保证。我们动员村民流转了1500亩土地,清沟挖渠、修灌水口,建起高标准农田,建成千亩牛蒡示范区。不仅种牛蒡,还有大蒜、洋葱,亩产能比以前多收不少!”

种植大户宋争争骑着电动三轮车,车上装着刚采收的西蓝花,他笑着说:“王书记可是咱的‘致富带头人’!去年我扩大了种植规模,收入比前年翻了一倍,今年还想再扩种!”

“要想带领村民致富,农业要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还要拓展多元化的产业渠道。我们同时还鼓励和支持蛋鸭、蛋鸡、山羊等养殖业。”说话间,王建峰又带我们来到一处清澈的鱼塘边。

“你肯定想不到,这儿以前是废弃老窑场的水洼地,荒了十几年。”他指着鱼塘周围的围栏,“我和‘两委’班子商量,把洼地改造成鱼塘对外出租,一年能给集体增收好几万。那边还有个驾校,也是用废弃坑塘填改硬化的,现在都是咱村的‘摇钱树’!2024 年,光靠盘活闲置资产,我们栖东社区集体经济就增收24 万元,村集体收入翻了一番。”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谈到社区“两委”,王建峰又说起了这些年来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要积极引导返乡大学生、致富能人加入社区干部队伍,为社区班子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活力。”如今,栖东社区“两委”干部共8人,平均年龄44岁,年轻的力量为社区发展带来了新思维、新活力。

临近傍晚,我们跟着王建峰来到村口的树荫下,几位老人正围着一张石桌聊天,看到他来,纷纷招手。

“这是咱的‘夕阳红调解队’,都是老党员、退休老干部,专门帮大伙解决矛盾。‘有矛盾找社区两委’早就成了栖东居民们‘评理’的首选。”王建峰边说边搬了个小马扎坐下。

“我们的‘夕阳红调解队’用的是‘1+N’工作模式,由1名法律顾问和N名“法律明白人”组成。”说着王建峰掏出手机,翻出调解记录,“这两年我们用这种模式,成功调解村民土地矛盾纠纷、经济纠纷、婚姻家庭纠纷30余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栖东社区的田野和房屋上,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自王建峰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以来,栖东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翻了一番,村容村貌、村民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2024年,王建峰在全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头雁论坛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栖东社区连续三年被评为“一类”优秀村。

望着眼前祥和整洁的社区,王建峰眼神坚定:“我总有一种使命感,就是想为咱社区多做些事,带着大家越过越好,看着村容变美了,村民收入增加了,村民脸上笑容越来越多了,忙点、累点我觉得值了。”

■记者手记

从宽敞明亮的党群服务中心到设施齐全的娱乐广场,从连片的千亩农田到热闹的鱼塘,每一处变化都浸透着王建峰的心血。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把“强村、富民、善治”的理念落到了实处——建强班子聚合力,盘活土地促增收,化解矛盾暖民心。

村民们提起王建峰时,脸上都洋溢着信任的笑容,一声声“建峰”饱含着浓浓的情谊。他用脚步丈量社区的每一寸土地,用真心倾听村民的每一个诉求,把基层治理的“绣花功夫”做细做实。栖东社区从“软弱涣散”到“一类优秀村”的蜕变,不仅是村容村貌的改变,更是人心的凝聚、希望的升腾。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像王建峰这样的基层干部,带着村民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他们把初心写在乡土间,把使命扛在肩膀上,用实干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也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乡村的美好未来。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