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元
面对“银发潮”,长者食堂,这一看似微小的民生单元,恰恰成为观察社会治理精度、发展温度与现代化程度的窗口。它不仅要回答“如何让老人吃上一口热饭”,更需在公益性与可持续性、普惠性与精准性之间寻找平衡,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
从徐州各地的实践探索表明,长者食堂的成功运营具备一些共同特征:它们不仅是老年人的“幸福餐桌”,更是全龄人群的共享空间。通过创新业态、优化供给,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形成自我造血机制。通过“长者食堂+”的模式——加医疗、加文化、加社交、加便民服务——既扩展了服务半径,也增强了运营韧性,使食堂跳出单一餐饮功能,进阶为社区养老综合服务的枢纽节点。
然而,可持续并不等同于完全市场化。长者食堂首先是一项民心工程,核心是解决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群体的“吃饭难”问题。这意味着政府不能缺席,财政补贴必须精准聚焦“最需要的人”,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为民服务不是简单“撒钱”,而是建立分层补贴机制:对困难老人强化保障,对一般老人适度支持,对社会开放适当盈利,从而实现“公益兜底”与“市场运营”的有机结合。
更深一层看,长者食堂的可持续发展,既强调政府引导的基础性作用,也注重激发社会与市场的活力;既追求广泛覆盖的“普惠”,也注重针对特殊群体的“精准”。避免“开业时轰轰烈烈、运营时难以为继”的困境,取决于政策设计的系统性、资源整合的有效性以及运营管理的专业性。
灶火不熄,人气不散。长者食堂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徐州的实践表明,只有真正聚焦老年人所需,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精细服务,才能让长者食堂成为社区中不可或缺的“幸福驿站”,让老年人享受更加温暖、更有尊严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