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浚豪
在徐州人心中,户部山始终是富贵与文化的象征,这里是历代名门望族的聚居地,承载着城市的辉煌记忆。如今,当我们踏上这条与戏马台相连的山坡路,步入其间,仿佛打开了一扇时空之门,通往那些盘山而建的深宅大院里的历史回响。
依山而筑的建筑智慧
户部山古民居建筑群由余、翟、郑、刘家院落及权谨牌坊组成,依山就势,层层叠叠,堪称徐州古民居建筑的璀璨明珠。这里的建筑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智慧,各房屋南北相互借依,其中最特别的当属独特的“鸳鸯楼”。
这种上下两层、内无楼梯的独特建筑形式,巧妙地解决了山体建筑地面落差大的难题。鸳鸯楼同时朝南向北或朝东向西,暗合“阴阳相济”的哲学理念,又因“鸳鸯”和“阴阳”谐音,故得此雅称。它不仅用于串联四合院的纵向扩展,也能用于并联四合院的横向扩展,展现出极强的适应性。
在余家大院,“明三暗五”的建造格局令人称奇,房屋从外面看上去是三间,进去以后会发现里面暗含两间阁楼,体现着古人充分利用空间的智慧。
“古民居建筑群值得一来。”来自安徽的游客王丹说,“感觉徐州的古民居融合了南北方建筑的风格,很有特色。几家大院连在一起,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每次都觉得要迷路的时候,总会发现新的景致,让人很惊喜。”
一院一景一世界
每个院落都有其独特的风景和故事。
余家大院的婚俗展馆重现了传统婚庆场景,让人仿佛能听到当年的喜庆锣鼓。而最令人欣喜的是,这里的陈列没有隔开,游客可以拉开药房的药柜、坐在小姐梳妆的台前、倚靠在长廊前的摇椅上,真切地体验当年这里的生活气息。
“我觉得在这里逛逛,时光都变慢了,这里的展陈可以近距离查看,就仿佛有一种‘穿越’回去的感觉,院里还有几只猫咪晒着太阳,看着就惬意!”游客于婧笑着说道。
翟家大院的伴云亭可谓是户部山的亮眼一笔。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徐州时曾登临此亭,当时云雾缭绕,云从亭上飘过,宛如仙境,遂题名“伴云亭”。如今站在亭中极目远眺,古建筑群的景致依然令人心旷神怡。
伴云亭下,院内的龟叶池呈树叶状,寓意“落叶归根”,池中山石呈龟状,象征健康长寿,既富有意境美,又蕴含传统文化气质。
郑家大院则保留了不少近现代的生活痕迹。中式书房里陈列着笔墨纸砚和古琴,而西洋钟、留声机却又透露着时代的变迁。院中一棵500年树龄的银杏树格外引人注目,其枝干在不到两米处就开始分叉蔓延,形成“开枝散叶”的独特形态,寓意子孙繁盛。
来自河南的游客李欣给孩子们在树下拍照留念,她说:“这棵大树长得真好,拍照很出片,到了秋天,银杏叶黄了那该有多美啊。”
如今树下围栏上系满的许愿条,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指尖传承的非遗技艺
在翟家大院的撕纸展区,总是围满了驻足欣赏的游客。这项技艺可追溯至明末清初,翟氏先祖将山西剪纸与徐州地域文化相融合,在红纸上撕出粗犷窗花、门联等作品。
时至今日,翟海涛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他坚守“细如春蚕吐丝,粗若大笔挥毫”的传统风格,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他说:“希望用我的努力,让艺术走进大众视野,让这门指尖上的非遗技艺焕发新生。”
位于鸳鸯楼的香包展厅里氤氲着药草香气,徐州香包代表性传承人宋波巧手翻飞,制作一只兔子形状的香包,她说希望更多人了解这项技艺,认识、爱上徐州香包。
户部山古民居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徐州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而可触摸、可体验的展陈方式,让历史变得亲切可感。
新时代的户部山,正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焕发出别样光彩。不仅牵连着一代人的记忆,也在徐州这部历史画卷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里,过去与现在对话,传统与创新共舞,继续书写着这座城市的文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