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甘晓妹 吴云
8月22日至26日,“龟山有趣市”鼓楼区文商旅体融合促消费活动,成为暑期尾声最亮眼的消费符号。数千市民涌向龟山探梅园广场,在这里,非遗手作与潮流文创同台,特色美食与动感音浪交织——夜经济不再是简单的“夜市摆摊”,而是一场兼具文化味、烟火气与时尚感的消费场景盛宴。
数据印证了活动的成功:每日客流量超5000人,100张休闲座椅全时段爆满,效果远超预期。“没想到北区消费潜力如此之大。”鼓楼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此次活动的深层价值——它不仅是一次短期的消费提振,更成为“文商旅体展”跨界融合的新范本。
存量空间“活”起来
在距离市中心8公里外的龟山探梅园广场举办大型促消费活动,鼓楼区的选择看似“冒险”,实则是一次精准的“存量空间活化”实践。
龟山探梅园广场曾长期面临“季节性闲置”困境,仅在梅花盛开季举办赏梅活动。此次“龟山有趣市”活动的核心目标,便是盘活广场及毗邻的民博馆资源,叠加龟山汉墓、欧乐堡的现有人气“流量”,凝聚区域消费合力。
与往年梅花节市集不同,本次活动打造正对路口的粉色引导动线,市集摊位直面客流,徐州元素的美食、非遗、文创等一目了然,让“闲置空间”瞬间转化为“消费磁场”。
这并非鼓楼区首次探索存量空间再生。今年5月,第二届徐州城市定向赛在龟山探梅园鸣枪,近千名跑者在山地投壶、龟山寻宝、蹴鞠争霸等打卡任务中感受场地活力。目前又在策划国庆期间至明年3月的文商旅促消费活动,将与赏梅活动无缝衔接,全力破解场地“一季热、全年冷”的困扰。高达266米、1355个台阶的苏宁广场,更是通过淮海地区垂直马拉松挑战赛,将“城市地标”升级为“体育消费场景”。
存量空间的活化,本质是“资源价值的再发现”。鼓楼区没有停留在“场地复用”的浅层阶段,而是通过植入文化演艺、体育赛事、创意市集等复合业态,打破了时空限制。这种“软性文化吸引力+硬性业态支撑”的模式,让原有场景“长出新的消费抓手”,既激活了闲置资源,也为区域消费注入了可持续的生命力。
产业链条“延”出去
以“龟山有趣市”嵌入城市夜晚,将全民健身与烟火市集结合,让“苏超”激情与夜经济活力碰撞……一场活动,形成“体育+文旅+消费”的联动效应。
市集中,小型攀岩、投篮、碰碰车等体育游戏吸引亲子群体;超级大屏播放“苏超”往期赛事,延续球迷热情;“票根经济”更成为跨界纽带——球迷凭赛事票根可享受消费优惠,实现“看球”与“消费”的无缝衔接。
“为进一步拉动消费,活动中文创、零售摊位均为公益性质,还向周边居民发放1万元无门槛消费券,其间几次突降阵雨,也未浇灭市民热情。”活动主办方徐州市亚哈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子昂告诉记者。
这种“跨界协同”在鼓楼区并非个例:这个暑假,龟山景区与欧乐堡海洋极地世界再度开启“山海联盟”,徐州、盐城、淮安、宿迁四市游客购联票享受优惠,实现“景区流量共享”;欧乐堡与苏宁广场推出暑假会员计划,在苏宁消费达标赠海洋馆门票,让“商场购物”与“亲子游玩”形成闭环;文庙街区推出的“初链宇宙”沉浸式LBE大空间探索体验特展,用一场横跨“亿万光年”与“远古纪元”的奇幻之旅,增强了游客体验感,无形中延长了停留时间。
产业链的横向延伸,核心是“打破行业边界,共享流量链条”。鼓楼区的实践并非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通过“场景串联”满足多元需求。比如欧乐堡与苏宁的合作,既为孩子提供“海洋知识+趣味体验”,也为家长打造“治愈放松”场景,实现“全家各得其乐”。这种跨界不仅促进了资源共享,更催生了新的消费热点,让“单次消费”转化为“持续消费”。
政策机制“破”壁垒
“做活动被各个部门全力保障的感觉真好!有这么好的营商环境,我们会越来越好。”活动结束后,徐子昂在朋友圈的感慨,道出了鼓楼区文旅活动持续火爆的关键——政策机制的“破壁赋能”。
此次活动,正是鼓楼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多部门协同”机制的生动体现:政府负责提供场地与服务保障,降低企业落地成本;赞助商出资承担活动成本,媒体公司负责执行落地;最终收益全部归商家所有,形成“政府、企业、商家、市民”的多赢格局。
高效的流程保障更显机制优势:活动方案确定后,向城管、公安等部门报备仅需半天;活动前召开协调会,明确公安、交警、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职责;5天活动期间,各部门每日19时至22时现场值守,确保活动安全有序。从城市定向赛到“大风歌起归故乡”NPC互动,再到文庙街区国庆文旅嘉年华,这种“多部门现场办公、申报一次通过”的保障模式,已成为鼓楼区的“常规操作”。
当北区不再是消费市场的“边缘地带”,当夜经济从“单点热闹”升级为“业态融合”,鼓楼区的经验或许可复制:以创新之思打破界限,以人文之心重塑场景,以协同之治激活价值,让消费活力从“单点爆发”走向“全域繁荣”,让“美好生活”从概念落地为可感知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