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3

萌宠“出圈”,“它经济”正崛起 新沂市草桥镇特色养殖富农家 徐州日报 | 2025-08-24 

本报记者 蔡思祥

兔舍里,侏儒兔竖着短耳朵啃食饲料;鸟笼中,鹦鹉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曾经以种植主粮为主的新沂市草桥镇,如今正靠着特色养殖产业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致富新路。

近日,记者走进草桥镇华洋兔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只见一间间兔舍排列整齐,3000多只侏儒兔和安哥拉兔在笼舍中或慵懒休憩,或欢快蹦跳。公司负责人马贤帅正熟练地查看兔子的生长状况,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小兔子“蹦”出大产业

“这些小家伙可金贵着呢!”马贤帅说,“侏儒兔体型小、耳朵短,毛色多达20多种,安哥拉兔则以一身长长的毛发闻名。如今,它们都是市场上的‘香饽饽’。”

据草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草桥镇几个在外闯荡的年轻人敏锐捕捉到宠物兔市场的商机,率先引种养殖,自此开启了宠物兔产业的新篇章。2017年,马贤帅引进了20多只进口宠物兔,“一只种兔售价就高达1万多元。头一年主要是摸索经验、进行繁育,到第二年养到三四百只才‘回本’。如今,一年纯利能达60万元左右。”

养殖兔子并非易事。兔子爱干净、怕炎热,为确保兔子健康,农技专家和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经常来指导,定期为这些“金兔”开展免疫和健康监测工作,从病症诊断、药物使用到预防针接种,逐步构建起一套科学规范的养殖体系。

销售方式也在不断创新。2018年,马贤帅尝试直播卖兔,后来转向批发,他认为“批发虽然利润薄点,但销量稳当”。

为了帮助养殖户把兔业做大做强,2022年村里成立了合作社。“以前发快递一只兔要20多元,现在合作社与物流公司谈判,降到5元到12元。”马贤帅说。

如今,草桥镇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宠物兔养殖重镇。其中,堰头村参与养殖的农户已达200多户,宠物兔总存栏量近2万只。

鹦鹉“唱响”致富曲

除了宠物兔养殖,草桥镇按照“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鼓励支持多种特色养殖业发展。

走进堰头村良姗博宠物养殖场,仿佛踏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鹦鹉世界,2000多只鹦鹉在笼舍中叽叽喳喳,热闹非凡。

“这些蛋孵20天左右就能出小鸟,养40多天就能卖了。”养殖场负责人袁高见指着笼舍里的鹦鹉介绍,鹦鹉的价格因品种不同差异巨大。普通的虎皮鹦鹉价格亲民,一般50元以内就可购得,而一些珍贵品种,价格则高达数千甚至上万元。

“部分鹦鹉品种属于国家保护动物,养殖和销售需要办理特种养殖证。目前我正在申报,申报成功后,养殖品种预计将从现有的6个增加到20个左右。”袁高见说,一些高端品种不仅需办理养殖证,还要为鹦鹉佩戴有身份识别功能的脚环。脚环上的二维码是鹦鹉特殊的“身份证”,扫描后便能获取相关信息,确保养殖和销售全程合法且可追溯。

产业融合促振兴

“有了电商物流,再带上检疫证明,这些宠物就可以发往全国各地。”堰头村党总支书记吴雪雷告诉记者,为大力推动特色养殖产业发展,镇里尽力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同时还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现在,宠物兔产业经过近十年发展已经成了气候,鹦鹉养殖也慢慢起来了,荷兰猪的引进正在规划中……”谈及未来发展,吴雪雷信心满满。

据介绍,接下来草桥镇还打算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在提高养殖技术的同时拓宽品种和销路,让更多农户依靠这些“小家伙”增收。

草桥镇宠物产业的发展只是新沂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新沂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宠物产业,培育壮大宠物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吉家宠物、富佰迪等龙头企业纷纷落地,进一步提升宠物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从传统种植业到特色养殖业,从线下销售到电商直播,草桥镇宠物产业发展之路,展现了新时代农村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也为各地乡村振兴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记者手记

小宠物大产业,乡村振兴新路径

新沂市草桥镇宠物产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乡村振兴的新思路。小宠物撬动大产业,其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发展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草桥镇立足本地实际,发展宠物养殖这一特色产业,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形成了自身优势。从宠物兔到鹦鹉,从传统养殖到现代化经营,草桥镇的实践表明,只有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振兴之路。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支撑。从引进优质品种,到建立检疫体系,再到电商销售,科技赋能贯穿草桥镇宠物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专业技术,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也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产业融合是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草桥镇将养殖业与电商、物流等产业相结合,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这种融合发展模式,不仅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也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没有固定模式,只有立足实际,大胆创新,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期待更多地方像草桥镇一样,走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