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小委
近日,在江苏省第二届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展示活动中,徐州市经十路小学贺斯琪老师获得B组“精品课例”大奖。
一场赛事,折射出云龙区“数智赋能教学全流程”的区域探索,也照见了徐州市经十路小学十年来深耕智慧教育的坚定步履——把人工智能“融浸”到每一间教室、每一名教师、每一节课,让技术真正服务人的成长。
从“教会”到“慧学”
AI让因材施教走进现实
“过去讲‘因材施教’,靠的是教师的经验;如今,我们把经验变成算法,让数据开口说话。”贺斯琪介绍,“AI数学小助手”内置“问题分析—解题引导—反思总结”三段式对话引擎,能够根据学生答题轨迹即时生成个性化提示。“它不会直接给答案,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孩子自己找到思路。”
四年级学生李梓萱对此深有体会。一次单元练习,她卡在“鸡兔同笼”问题,“小助手”先提示“可否先画图试试?”再追问“如果全是鸡,脚少了多少?”两问之后,李梓萱豁然开朗。“以前怕难题,现在喜欢和‘小助手’过招,因为每次都能发现自己哪里想错了。”
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第四期“幸福教科研 成就好老师”数字教育专场公益活动上,经十路小学校长宋洪燕以“英语综合实践活动A Trip plan”为主题,展示了人工智能教学智能体赋能课堂教学、助力主动学习的有效做法,受到专家的高度认可,线上累计观看人次2.56万。
“技术不是替代教师,而是让教师看得更清、教得更准。”宋洪燕说。学校依托云龙区“智慧教育平台”,建立“教研、科研、信息、培训”四方联动机制,把AI应用能力纳入教师成长“必修学分”。学校还先后承担了“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创新研讨”等活动,并在云龙区小学各学科优质课比赛中,9个学科荣获一等奖。
从“课堂”到“生活”
科技节成为全员科学盛宴
5月,经十路小学一年一度的科技嘉年华如期开幕。与往年不同,今年的主题为“科技赋能成长 智慧点亮童年”,一个月里,校园变身“科创游乐场”——
科学课上,五年级学生正在参加实验操作测评,他们用铝箔纸设计不同形状的船体,测试其浮力和承重能力。社团课上“科技小能手PK”正在激烈进行,孩子们操控MakeX机器人完成循迹与运送任务;课后学校发布的“家庭实验挑战赛”共收到200余个亲子作品。
报告厅内,科学副校长叶覃博士则用《好奇是你探索真理的最好触角》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把课堂搬到真实情境,把知识变成任务,学生才能体会科学的魅力。”叶覃的话,被老师们记进了笔记本,也写进了下一学期的课程方案。
每年一次的科技嘉年华虽然落幕,但校园里的科创热情持续升温。在省、市各类青少年科技竞赛中,经十少年成绩斐然,多次代表徐州市征战更高舞台并创下多项历史性突破,这些正是学校深耕科技创新教育的最佳见证。
从“特色”到“常态”
智慧教育生态枝繁叶茂
一节节精品课、一场场科技节只是学校智慧教育生态的一个缩影,经十路小学更让智慧教育成为日常。通过打造智慧学习环境,创新设计“试读—试解—试写”教学链,引导学生完整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吕海慧老师在A Trip Plan综合实践活动中,借助数字人Emily创设情境,以AI助手“彭彭”提供个性化指导,通过“云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张酥雨老师的写作课堂上,学生们借助智能习作评改系统,逐步学会多角度审视自己的作品,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主动参与评改;董曼曼老师的单脚交换跳绳课上,新媒体与技术的融合为传统体育教学注入了新活力;儿童诗社中,王迎老师引入AI音乐创作技术,将学生的原创诗歌智能谱曲并演唱,让文字跃动成音符……
技术日新月异,但教育的本质永远是唤醒与点燃,经十路小学将继续以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为引擎,以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为支点,撬动课堂深度变革,让每个孩子都带着好奇心走进校园,带着创造力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