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永康
“老朱,你这梨今天得给我留5000斤!我加钱!”安徽客商老常一把拉住六座楼村果农朱雪丽的袖子,嗓门亮得能震落梨树上的露水。
“昨儿还说3000斤呢?咋又加码了?”朱雪丽擦着汗笑问。
“嗨!昨天拉回去的货,市场里半小时抢光!顾客都赞这梨甜!”老常掏出一沓现金,“喏,现结!”
晨曦微露,丰县大沙河镇六座楼村的梨园已沸腾起来。枝头的皇冠梨在晨光里翠绿闪耀,果农们踩着梯子“咔嚓咔嚓”剪果,外地货车在田埂边排成长龙——一年中最“恣儿”的丰收季到了。
皇冠梨成“解暑神器”
皇冠梨作为目前国内市场上优质梨品种之一,其皮薄核小、汁丰味甜,又具有耐储存的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每颗梨子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外皮光滑细腻,色泽均匀,咬下一口,清甜的汁水瞬间在口腔中爆发开来,那种甘甜的滋味仿佛能直接甜到心里去,让人回味无穷。
走进梨园,梨树翠绿的枝头上挂满了一个个喜人的皇冠梨,圆润饱满的梨子散发出淡淡的果香。“今年果子品质和甜度都不错,外地收购商直接把车开到地头,摘下来就能卖,价格也很可观。”朱雪丽高兴地说。
“你摸摸,这梨皮薄得像层纸!”种植户李巧凤随手摘下一颗,指甲轻轻一划,清亮的汁水立刻顺着指缝流出。她掰开梨子递过来:“尝尝!咱这梨没渣,小孩老人都能吃。”
果然,牙齿刚陷进雪白的果肉,甜津津的汁液便“哗”地在舌尖炸开,蜜香混着淡淡花香直冲鼻腔。皇冠梨的“爆款体质”有数据支撑:甜度稳定在13度以上,冷藏保鲜可达60天,果核只有硬币大小。
“梨”不开的财富密码
凌晨4点,六座楼村交易市场已灯火通明。工人们流水线般分拣、套网、装箱,叉车“嘟嘟”声和笑声搅成一片。
“今天发往上海的货6点就要发车!”果商王建军扯着嗓子指挥装车。他翻开手机里的订单:“苏州超市订了2万斤,杭州水果连锁店要1.5万斤……这梨走到哪儿都是‘断货王’。”
背后的底气是大沙河镇4.3万亩连片梨园。这里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施肥、套袋、防虫。镇上的果农在一旁算账时眼睛眯成缝:“亩产6000斤,地头价2块多,我家20亩地……”没说完自己先乐了。
更乐的是务工的村民。65岁的张翠花边包梨边念叨:“一天80块,管午饭!”目前全镇超2000人在梨产业链上就业,连大学生都返乡搞起电商直播。
暮色渐浓,梨园里仍热闹非凡。朱雪丽送走最后一车货,掏出两个梨塞给记者:“带回去!冰箱里冰一冰,保准你吃得‘不撑愣的’(当地方言:形容满足感)!”
此刻,全国各地正上演着“丰县梨”的舌尖故事——上海白领用它榨果蔬汁,川渝火锅店把它切片当甜品,广州茶楼里“梨子炖百合”成为必点……这口来自黄河故道的清甜,正让更多人爱上“梨”不开的丰县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