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4

从供销社饭店走出的“老字号”—— 王集香肠,让年轻人爱上“老味道” 徐州日报 | 2025-08-12 

本报记者 武佩剑

老字号不仅是商业符号,更是镌刻在岁月里的文化密码,承载着商业文化、历史记忆与百姓情怀。日前,徐州市商务局公布新一批“徐州老字号”名录,徐州王集香肠有限公司成功入选。

作为睢宁人舌尖上的“乡愁符号”,王集香肠从街头作坊到产业化发展,在坚守传统风味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成为当地美食文化传承的典型代表。8月7日,记者前往王集香肠的发源地进行实地探访。

王集香肠的起源与发展有着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徐州王集香肠有限公司董事长尤磊向记者介绍:“王集香肠可以说是‘源于岚山镇而兴于王集镇’,我的父亲尤学诗今年80多岁了,早年是王集供销社饭店的厨师,师承胡恒勤。”

胡恒勤是岚山镇胡集人,绰号“大老胡”。“听我父亲讲,胡恒勤凭着一股子韧劲,集百家之长有了独树一帜的手艺。”尤磊说,胡恒勤回到老家胡集,加入了王集镇供销社饭店。

正是这段经历,为胡恒勤将精湛的香肠制作技艺带到王集奠定了基础,也开启了王集香肠在当地的发展篇章。尤磊介绍说:“那时候饭店的菜品非常丰富,厨师们不仅工作认真,王集香肠在他们的切磋琢磨中不断精进,渐渐有了名气。”

上世纪60年代初,尤学诗进入王集供销社饭店做会计工作。

“我父亲干了一段时间后拜师胡恒勤。胡恒勤师傅毫无保留地把技艺传授给他。”尤磊介绍,“胡恒勤当时60多岁了,他做香肠经验丰富,配料表的上八味、中八味、下八味,闭着眼都能调配准确。”

在饭店工作期间,尤学诗认真学习手艺,通过了江苏省供销社系统一级厨师考评。上世纪80年代,王集供销社饭店解散前,胡恒勤将自己的“秘方”交给了尤学诗,其中不仅包含各种原料的精准配比,甚至连酱油、料酒等调味料的产地都标注得一清二楚。胡恒勤跟尤学诗说:“我的这些徒弟中你最有文化,就由你来保管这‘秘方’吧。”

后来,尤学诗在王集镇政府附近开了一家饭店叫府前饭店,烧鸡香肠的手艺就传承下来了,胡恒勤传授的“秘方”,也被尤学诗一直保留在家里。

尤磊说:“像酱牛肉等菜品,我父亲在传承中也进行了改良,让口味更贴合家乡人的喜好。我从小在供销社饭店长大,也十分喜欢做菜。在父亲的指导下,从最初帮忙清洗食材、打理厨具,到后来学着掌握卤制的火候与调味,一步步跟着琢磨实践,学会了这些手艺。”

1992年,在家人的提议下,尤学诗来到睢宁县城发展,开办了“东关饭店”,王集香肠也随之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尤磊介绍,1995年注册了“王集”商标,2007年成立了徐州王集香肠有限公司,专注制作香肠等食品,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司获得了诸多荣誉,王集香肠被评为徐州十大名品,公司先后获得徐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地标美食、睢宁老字号、徐州老字号等荣誉称号。

目前,徐州王集香肠有限公司在睢宁有3家销售门店,在徐州市区为30多家百珍堂店供货,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尤磊表示,公司成立20余年,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位于睢城街道南环路的食品加工厂,主要加工香肠、烧鸡、卷煎、酱牛肉等。公司以弘扬徐州非遗美食文化、推广徐州特产为己任,严把生产质量,保证产品品质。

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王集香肠也在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香肠以前只能冬季制作,我们通过研发和技术改进,增加了一个风干车间,模拟冬天的环境,夏季也可以生产。”尤磊介绍说,在推广渠道上我们多面发力,近期已尝试直播带货,希望通过新形式让更多人了解王集香肠。年轻消费群体对休闲小包装产品需求旺盛,下一步,计划推出这类产品,让王集香肠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