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思达 宋妍
今年夏天,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热度持续攀升。这项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的业余足球赛事,不仅点燃了万千球迷的观赛热情,更有效带动了赛事举办地餐饮、住宿、零售等消费领域的同步升温,成为赛事经济蓬勃发展的鲜活样本。“苏超”的火热景象,生动展现出赛事经济的独特价值。从这类扎根地方的区域性赛事,到各类影响力广泛的大型体育活动,赛事经济正通过激活消费潜能、增进民生福祉、优化城市空间等多重作用,日益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赛事经济以体育赛事为纽带,串联起旅游、交通、餐饮、零售等多元场景,在特定时空内形成资源高度聚集与要素跨界流动的生动格局,不断拓展着城市经济增长的新空间。以“苏超”为例,这类区域赛事立足本土、覆盖广泛,能有效吸引跨区参赛队伍与观赛球迷,直接带火赛事举办地餐饮、交通消费;通过赛事直播、社群互动形成的二次传播,更拉动体育用品销售、青少年足球培训等关联需求,鲜活诠释“以赛促消”的实践价值。与此同时,赛事筹办能倒逼城市功能升级。各地为办好赛事,会主动完善体育场馆设施、优化公共服务保障,这些投入赛后转化为市民共享的体育资源,让“以赛惠民”落到实处。
赛事经济的核心价值,不在于赛事本身带来的直接收益,而在于其多层次、多链条、多主体的联动效应,对消费升级、城市更新、社会治理创新等形成系统性推动。作为一种“轻载体、高聚合、强互动”的新型经济形态,赛事经济打破了行业壁垒、空间界限与媒介隔阂,实现深度跨界联动,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乘数效应显著,能撬动交通、文创、广告等关联产业同步活跃,形成供需互促的循环;二是空间外溢性突出,借助赛事的“瞬时焦点”效应,将流量导入非核心区域,提升城市边缘地带的资源配置效率;三是社会协同性强劲,通过赛事构建社群认同网络,推动市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重塑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
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徐州既有汉文化浸润的深厚底蕴,又具区位优势凸显、交通网络通达的显著特点。除积极融入“苏超”外,徐州近年来持续接连举办马拉松、铁人三项等特色赛事,赛事经济的发展根基持续筑牢。立足这一基础,推动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从制度规范、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与产业融合等方面协同发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制度规范层面,应推动赛事组织机制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社会协同”转型。通过制定赛事清单、流程指引、风险预案等制度安排,为经营主体、社群组织、内容创作者等多元力量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参与通道。探索赛事运营“备案制+负面清单制”,给予具备能力的社会主体赛事IP授权与场地使用优先权,实现“小切口、低成本、高频率”的赛事运作路径。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赛事承办深度融入城市更新等整体规划,系统释放“赛事+空间”的叠加效应。支持现有体育场馆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同步完善周边交通、商业、休闲等配套设施,构建起功能完备、可持续运转的赛事承接体系,让城市空间在赛事举办与日常使用中实现高效切换。通过在城市边缘区域常态化布局特色赛事,带动周边商业、文旅资源集聚,逐步培育出集运动、消费、休闲于一体的新功能板块,推动城市空间价值的全域提升。
数字化转型领域,依托智慧城市与数字政府平台,构建涵盖票务系统、数据采集、用户画像、流量监测、内容分发、运营分析等功能的数字化赛事治理架构。推动赛事数据与城市管理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从用户偏好预测到资源配置优化、从行为数据分析到社群治理辅助的闭环治理体系。支持数字体育平台、本地新媒体、自媒体机构参与赛事内容生态建设,打造以数字内容为驱动的新消费场景。
产业融合发展上,积极推动“赛事+产业”融合向纵深发展,以体育赛事为纽带,深化与文旅、文创、教育、商业等关联产业的协同联动。积极引导赛事活动深度融入城市发展,紧密结合本地文旅资源、非遗项目等特色元素,在赛事策划中植入地域文化印记,着力打造既有文化辨识度、又具商业生命力的城市赛事品牌。通过丰富赛事前中后期的系列活动延长时间价值,以赛事品牌为核心拓展衍生消费场景,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增强赛事经济的内生循环动能,让体育赛事成为激活产业协同、释放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
从城市发展趋势看,赛事经济既是新型消费的场景入口,也是治理模式优化与城市认同建构的重要支点。未来赛事经济的政策重心应从“项目驱动”走向“机制引导”,从“重投入”转向“重平台”,通过制度重构、空间统筹、数字治理与产业融合协同发力,推动赛事经济真正融入城市高质量发展主线,形成内生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作者分别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