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晏飞
在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胸外科病房,53岁的王女士(化名)望着镜中轻松抬起的眼皮,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几周前,一个看似很平常的“眼皮抬不起来”的奇怪症状,竟将她推向了一场与生命赛跑的手术,差点住进了ICU。
起初,王女士只感到难以解释的疲惫与眼皮沉重。辗转就医后,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给出了诊断:重症肌无力。更令人忧心的是,进一步检查揭示其背后隐藏着一个关键的病灶:胸腺瘤。这种肿瘤与重症肌无力往往“相伴相生”,而重症肌无力一旦发作危象,可能瞬间危及生命。
内科治疗稳定病情后,手术切除胸腺及肿瘤成为根治的关键一步。然而,如何切除?这道选择题摆在了胸外科主任黄继江及其团队面前。
传统手术之困:“大刀阔斧”下的沉重代价
摆在患者面前的,首先是创伤巨大的传统开胸手术方案。“为了确保清除纵膈内所有胸腺组织、周边脂肪乃至心包旁、膈肌上的脂肪,达到‘骨骼化’清扫效果,一些专家会建议打开胸腔全面清扫。”黄继江解释。
但这意味着需要将胸骨从正中锯开,创口巨大。术后还需用钢丝捆绑固定胸骨。患者不仅要承受剧痛,更面临切口愈合不良、感染甚至骨髓腔渗血的风险,康复期漫长。整个手术过程复杂冗长,动辄数小时,术中止血、缝合、关胸步步惊心,稍有不慎便可能危及生命。
另一种选择是胸腔镜微创手术。虽避免了开胸手术,切口小、恢复快,但其“二维平面视野”存在天然局限。“在纵膈这个‘前后是胸骨与大血管、心脏’的狭小空间里,腔镜如同‘隔口袋摸象’。”黄继江形容道,“死角多,操作受限,尤其在处理无名静脉、上腔静脉等关键血管周围组织时,极易因视野不清或操作角度不足引发意外出血,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在狭窄空间内止血缝合极其困难,风险陡增。”
“达芬奇”破局:方寸之地“全维”掌控
黄继江团队为王女士选择了第三条路: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的全胸腺切除术。
“达芬奇”这把“科技手术刀”为何能破解传统困局?“核心优势在于‘三维放大视野’与‘540度灵活器械’。”黄继江点出了关键。达芬奇系统提供放大十倍的高清立体视野,使医生如同置身于患者胸腔内部,神经、血管、脂肪组织纤毫毕现。其机械臂可模拟人的手腕动作且更灵活,末端器械能540度旋转。“正切反切,正缝反缝,各种角度刁钻的操作皆可完成,无视野盲区。”
在血管弥补神经交错、心脏不停跳动的方寸之地,黄继江操控达芬奇机器人展现出精确清扫的强大能力。机器人游刃有余地将无名静脉、上腔静脉等重要血管“骨骼化”:即彻底剥离其周围脂肪及可疑组织,仅保留纯净血管;心包旁、膈肌上的脂肪亦被彻底清除,达到开放手术追求的根治效果,在体表仅留下几个小孔般的微创切口。
微创之利:跑出康复“加速度”
手术效果立竿见影。王女士术后24小时即下床活动,无需进入重症监护室,直接返回普通病房。相比传统开胸手术漫长的卧床期与潜在并发症,以及普通腔镜手术可能面临的术中风险,达芬奇手术带来的快速康复堪称“奇迹”。
“创伤极小,恢复极快,住院时间显著缩短,费用也相应降低。”黄继江总结道,“更重要的是,它安全地实现了开放手术的根治目标,为患者争取了最佳预后。”术后,王女士肌无力症状明显改善,药物依赖大幅降低,生活质量获得质的提升。
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在前列腺癌手术领域已成为“金标准”,而在胸外科,黄继江团队正引领其成为复杂纵膈肿瘤特别是胸腺瘤手术的“首选”。
“在需要精细解剖和彻底清扫的狭小空间作战,达芬奇提供了目前首选的技术解决方案。”黄继江肯定道。这项尖端技术正重新定义胸外科手术的精度与边界。
从被迫锯开胸骨到仅留下钥匙孔般的伤痕,从漫长康复到24小时下床,达芬奇机器人实现的不仅是技术的跃进,更是患者生命质量的跨越。黄继江团队在方寸之间的纵膈战场,以科技之力完成了一场“抽丝剥茧”的生命保卫战:当机械臂在血管与神经的密林中精准穿行,当540度旋转的器械完成关键一缝,微创手术被赋予了全新的深度与广度。未来手术室的图景正在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徐徐展开,而每一次突破背后,都是患者手术苏醒后那道如释重负的目光。
◎本期专家
黄继江,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大外科主任,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会员,徐州医学会胸心外科副主任委员,徐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黄继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娴熟的手术技巧。擅长胸腔镜下微创手术对食管、肺及纵膈疾病的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对心脏疾患的治疗,尤其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论著一部,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及徐州市新技术引进奖多项,荣获“江苏省劳动模范”“徐州矿务集团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徐州市医德医风十佳标兵”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