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6

徐州市泉山区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周立深耕基层近20年—— “每份判决书都该有民生温度” 徐州日报 | 2025-08-07 

本报记者 郑微 通讯员 杨洁

在同事眼中,他是雷厉风行、善出“金点子”的实干家;在同行心中,他是谦逊低调、贯通理论与实践的“急先锋”。从书记员到基层法院院长,徐州市泉山区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周立在近20年的司法生涯中,始终秉持“办好民生小案件,守好为民大情怀”的信念,在司法实践中书写着初心答卷。

执破一体

破解执行难题,激发市场活力

“每份判决书都该有民生温度”,这是周立的座右铭,也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他带领团队创新探索执破一体“立保审执破”全流程协同机制,为解决执行难问题开出新“药方”。

去年,泉山法院推动62家企业执行不能案件导入破产程序,促进56家“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市场,执破一体“立保审执破”机制做法在全国法院“执破融合”工作现场会中作为观摩点推介,周立在观摩中为全国法院执行条线介绍了该院“立保审执破”一体化机制。

2024年,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因资金链断裂,拖欠9名职工工资,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陷入僵局。泉山法院“执破一体办案中心”介入后,通过执行强制手段找到公司法定代表人,促使其交出隐匿的经营收入,并对未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发出支付令,最终仅用3个月就完成破产清算,职工债权清偿率达50%。这起典型案例,正是泉山法院“执破一体”机制高效运转的生动实践。

周立介绍,泉山法院构建的“立保审执破”全流程协同机制,以涉企信息研判中心为核心枢纽,打破了部门分立和程序割裂的“中梗阻”。该机制整合了市场监管、税务、公安等12个部门的数据,使风险预警前置化。运行以来已对458件涉企案件进行智能筛查,移送破产审查准确率达94%。

“我们不仅要让‘僵尸企业’有序退出,更要挽救有价值的企业。”周立表示。在处理某科技公司案件时,法院通过信息研判发现企业虽然涉及7起合同纠纷案件,但公司拥有多项专利,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稳定的客户资源,遂积极协调股东融资,最终使企业清偿债务、重回正轨。

“执破一体”机制不仅让小案件中的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更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强劲动力。“基层法院面对的绝大部分涉企案件都是中小微企业的执行不能案件,‘执破一体’工作机制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在这些案件中有着很好的适应场景和应用机会。”周立说。

多元解纷

扎根基层土壤,筑牢治理根基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对法院促推源头预防、多元解纷提出具体要求。法院主动融入地方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是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促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有力举措。”周立的话语中,透着对基层治理的深刻理解。在他看来,法院应当主动作为,发挥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前哨站”作用,主动对接辖区内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托审判职能引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为进一步将矛盾化解在基层,2025年初,泉山法院率先在全市通过人民法庭融入村镇综治中心建设,创新推出“泉心港”法治工作站模式,以“1名员额法官+1名助理+1名书记员”的驻点配置,与司法所、专业调解组织等力量形成合力。同时,该院还选派精干审判团队入驻泉山区综治中心,实现辖区综治中心全覆盖,审判团队常驻综治中心开展法律咨询、立案审查、保全、速裁审理工作,与其他部门形成合力,将群众纠纷一揽子解决。入驻综治中心以来,该院已经累计分流各类纠纷1562件,成功化解436件。

去年初夏,某村160多户村民因土地租金拖欠问题集体维权。周立迅速牵头成立“法、检、镇”工作专班,形成齐心解纷工作方案,亲自前往农田勘验、多番释法说理,最终以调解方式实质化解纠纷。这起涉众型土地纠纷的圆满解决,正是多元解纷理念的实践成果。

针对房地产市场领域易出现的群体性纠纷,周立提出建立“示范性诉讼+”模式。在处理一起涉及几百户购房者的买卖合同系列案件时,他指导团队将其中一个案件的返本销售车位行为认定为违反“公序良俗”的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引导房产交易规范化发展,并通过过错赔偿判定房产企业赔偿购房者超出市场价格的差价。案件判决后,当事人均未上诉、申诉,法院再利用裁判引导效应,对未进入司法程序的200多个车位纠纷进行调解,彻底消弭了该小区的车位销售群体性纠纷,实现了“一案精审,多案共赢”的良好效果。

针对异地执行协调沟通不畅难题,周立主导提出跨地区执行协作机制。2023年12月,苏鲁豫皖毗邻县(市、区)人民法院执行协作第一届联席会议召开,11县(市、区)人民法院签署了《苏鲁豫皖毗邻县(市、区)人民法院执行协作协议》,在委托执行、协助执行等方面开展合作,有效解决了异地执行难题。

商事调解

拓宽解纷路径,提升解纷效能

面临基层法院“案件总量大,定分止争难”双重压力,为深入贯彻落实《徐州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条例》要求,拓宽解纷路径,节约当事人诉讼成本,周立率先在基层法院引入市场化调解组织,以商事调解机制缓解法院诉讼压力。“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这是我们引入商事调解的初衷。”周立表示,泉山法院2024年受理案件2.7万件,增幅达12.8%,通过市场化调解分流案件,既能减轻法院压力,也能为当事人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

2024年9月,泉山法院率先引入上海智调非诉讼纠纷调解中心、和睦民商事调解中心,在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开展商事调解工作。截至目前,两家调解组织已受理案件4200件,调撤成功770件,为当事人节省诉讼费用102万元。其中,民间借贷、金融借款、买卖合同纠纷占调解成功案件的69%以上,充分体现了商事调解在经济纠纷中的独特优势。

为规范商事调解运行,泉山法院实行“法院有效监督+调解组织自行严格管理”的“双管理”模式,制定8项细化制度,对调解组织实行动态评估。同时,建立“三个及时”机制——调解员及时得到法官指导,调解协议及时得到司法确认,未调解成功案件及时立案,形成闭环管理。

“商事调解不是‘法律白条’,我们通过司法确认赋予其强制执行力。”周立介绍,法院安排专人负责商事调解的司法确认工作,实现“调解+司法确认”“调解+速裁”高效对接。目前,泉山法院已对143件商事调解案件进行司法确认,法官速裁开庭审理案件926件,解决纷争标的额2300余万元。

作为全省审判业务专家,周立不仅注重实务创新,更善于将法学理论与审判实践紧密结合。他撰写的《人民法院纪要类文件裁判适用的现状检视及路径构建》一文,系统分析了法院会议纪要类文件在司法实践中的指导作用,被《中国应用法学》刊载。他坚持一线办案,将司法实践经验转化为学术成果,先后获得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一等奖、二等奖,江苏省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特等奖、一等奖。同时,周立深度参与社会治理、化解矛盾纠纷,为推动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供专家意见,去年7月入选中国法学会评选的“全国100名优秀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名单。

从“执破一体”破解执行难题,到“多元解纷”扎根基层治理,再到“商事调解”拓宽解纷路径,每一项创新举措,每一份调研报告,都彰显着司法为民的初心。当“小案件”连成“大民生”,当“执行链”化作“同心圆”,当“真实践”转化为“实调研”,周立始终以法为尺、以民为念,让司法的温度刻在每份判决,让为民的情怀倾注在工作日常,把调查研究形成工作习惯。

法治之路漫漫,周立始终是那个执着的前行者,用每一步坚守,让司法的光,照亮更多百姓的生活。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