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5

用脚步耕好百姓“连心田” 徐州日报 | 2025-08-07 

本报记者 段昱 实习生 申越

清晨,郁郁葱葱的九里山脚下,一阵清脆的车铃声打破山间宁静。泉山区苏山街道苏山社区党委书记刘立云停稳自行车后,开始了巡山工作。这位“小巷总理”一天的日常,便从守护这片绿水青山开始。

“最近温度高,防火安全可不能大意!”刘立云一边检查山林中的防火设施,一边叮嘱护林员。尽管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但家就住附近的刘立云,却始终没丢下清晨巡山的习惯。她用这份日复一日的坚持,为山林安全添上一道保险。

穿过山林,刘立云的身影很快出现在位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对面的田埂上。阳光下,近300亩的稻田绿浪翻滚、生机盎然。“看着这苗,心里就踏实。”刘立云停下车望着这片长势喜人的田地,嘴角不自觉地扬起。这片稻田,承载着社区百姓的生计,也见证了今夏她带领社区“两委”班子打赢的一场“民心保卫战”。

此前,由于苏山支河及排水沟渠老化淤堵,每到雨季,稻田积水严重,百姓的积极性也随之被“淹没”了。土地该如何经营?是让各家各户分散单干,还是组织起来集体抱团?面对这道难题,刘立云算了一笔“人心账”:“若放任不管,有人或许改种树木,有人可能转种蔬菜,长此以往地荒了,人心也就散了。这地,我们必须管好!”

今年,经过社区“两委”研究决定,对苏山支河维修改造共计600米,同时翻新了1、5、6组共1580米的农田排水设施。改造好后,稻苗被淹的问题解决了,汛期多余的积水也能及时排出。而针对农田管理资金紧张问题,社区通过集体商议,决定由村集体出资,推行统一管理模式。如今,稻田丰收在望,百姓们拉着刘立云的手,感激地说:“刘书记,你这可是实实在在保住了我们的饭碗啊!”

土地的问题解决了,居民们的心也和社区紧紧地“拧”在了一起。然而,刘立云的脚步并未停歇,她总在那些更细微、更急需的地方停下。

午后,阳光正好。刘立云提着牛奶等慰问品,敲开了社区一户困难家庭的门。而这样的关怀,早已成为她工作的常态。她牵头成立“苏小洁”馨家政服务中心,组织技能培训,促进妇女再就业,同时在逢年过节为高龄老人送去志愿服务;听说苏山头庄的厕所漏水、异味重,她第一时间组织整改,改造后的卫生间很快就投入使用;看到社区破损道路让老人出行犯了难,她早已把路面硬化、亮化工程列入了下半年计划……刘立云总在这些琐碎的“小事”上奔忙,却桩桩都落在了百姓的心坎上,将社区与百姓的心紧紧系在一起。

干部的真心付出,换来了群众的真心拥护。78岁的老党员何瑞章,三夏时节主动参与秸秆禁烧巡查。说起刘立云,他竖起大拇指感慨:“刘书记这套领导班子,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我们打心里佩服!”72岁的何瑞芬阿姨,则成了社区的“田间管家”,每天在田地里转悠,哪家的稻子生了虫、哪片水位不对,她比谁都清楚:“民以食为天,守好地,就是守好我们的家。”

社区党委的牵头带领、老党员的主动担当、普通居民的默默奉献,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在苏山社区悄然形成。这股力量,源于那片被重新规整的土地所激发出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更源于刘立云和她的团队以心换心、以情暖情的真诚付出。

夕阳西下,晚风拂过稻田,送来阵阵清香。忙完一天的刘立云,骑着自行车往家赶。“我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干部,我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干一天就要为老百姓服务好一天。”这是刘立云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从踏入社区工作至今,始终坚守的初心。

这位田埂上的“暖心书记”,用日复一日的脚步,耕好百姓的“连心田”。而这些既平凡又伟大的日常,也成为了社区居民眼中最温暖、最坚实的依靠。

记者手记

守一方土地暖一方人心

在苏山社区,曾经,淤塞的河道淹没了稻田,也“淹没”了百姓耕种的热情。刘立云带领社区“两委”班子,不仅清淤通渠,更以统一管理将社区和居民拧成一股绳。

这根“绳”,一头连着丰收的稻田,另一头则紧紧系住了社区居民的心。当分散的土地被规整成连片的良田,当个体的烦恼被集体的智慧化解,人心就像这田地一样,被捋顺了、拧紧了,劲儿都往一处使了。这生动诠释出一个道理: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关键小事”,就能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力量。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