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亚妮
在徐州市第一中学实验班的讲台上,罗冬丰老师已坚守近二十载。他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维的启迪者和成长道路的引路人。
廿载坚守:成就斐然的“金牌教练”
三尺讲台,承载着罗冬丰老师近二十年的心血与热忱。
他所教授的学生中,数十人成功叩开清华、北大之门;在数学竞赛领域,经他指导的学生有数百人荣获省级一等奖、数人摘得国家级一等奖桂冠,他堪称名副其实的“金牌教练”。
对于罗冬丰而言,教学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双向奔赴。他坦言:“我不仅是在培养学生,优秀的学子们也如同强劲的推力,不断促使我自我提升和成长。”
在教学时,罗冬丰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善于用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们勇于质疑、敢于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2024年,罗冬丰的学生许子凡在强手如林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CMO)中勇夺金牌,并凭借卓越实力提前入选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在高二即获得保送资格。
这枚金牌,正是罗冬丰“教学相长”理念与卓越育人能力的最佳注脚。
理念先行:“顶尖”学生也要做“加减法”
“高中是学生汲取知识养分、开始思考人生方向的关键期。作为教师,我们既要关注他们的成长轨迹,更要尊重其个体选择,核心在于引导孩子们做好智慧的‘加减法’。”罗冬丰如是说。
那么,对于顶尖学生,“加减法”意味着什么?
做好“加法”,就是要深化与拓展,接轨未来。
罗冬丰认为,“加法”旨在增加学习的深度和自由度。他致力于构建理想化的数学课堂,为不同基础的学生匹配差异化资源。对于数学禀赋优异者,他会适时引入高等数学概念,拓宽其视野,引导他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竞赛探索中。
同时,他强调课堂要做“减法”——减少教师单向灌输的时间,增加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增加知识的宽度和学习的自主性,让数学尖子能更早地与大学数学思维接轨,为未来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探索、如何创新。
育人为本:呵护心灵,家校共育
罗冬丰的教育视野不仅限于学生,更延伸至家庭。作为班主任,他深知家校协同的重要性。
“我自己也曾是高考学子的父亲,非常理解家长的心情。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的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他时常引导家长,在教育问题上保持平和心态,避免急躁与攀比,理性看待孩子的特点与问题,共同营造支持性的成长环境。
近年来,徐州市第一中学在数学拔尖人才培养上,坚持“早发现、早培养”的策略,这与罗冬丰的理念高度契合。
“徐州从不缺乏优秀的数学苗子,”罗冬丰充满信心,“关键在于充分发掘其潜能。”他认为,通过科学系统的竞赛培养,不仅能激发学生在热爱学科上的极致潜力,助其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其过程中锤炼的思维能力和意志品质,同样能显著反哺高考,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