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翔宇
上午十点多,暑气正盛,户部山街区内,游客们三三两两地穿行着。两位游客站在路口,对着手机上的导航路线有些迟疑,低声地交谈着,似乎在担心大热天走错上坡路,白费力气。
“你们要去哪里啊?”身着志愿者红马甲的王立华恰好经过,听见动静便快步上前,脸上带着热忱的笑意。得知两人要去戏马台,她笑着说:“就是从这儿往上走,我带你们去。”说着,便轻快地走在前头引路,边走边和游客闲聊起来。
今年70岁的王立华,是彭城街道莲花社区“阳光莲花”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的文旅志愿者,她在户部山附近生活了大半辈子,对这片区域熟稔于心。
讲好“家”的故事
“在石磊小区住了几十年,闲时总爱出来转转,对户部山很熟悉。”王立华感慨道,“我亲眼见证了户部山一步步变得越来越好。如今,这里人气旺盛,工作日到了晚上七八点,仍有不少游客流连忘返;每逢节假日,九点多钟依然热闹非凡。”她的语气中充满了对这片街巷的热爱与欣慰。
王立华告诉记者,她过去只是断断续续地参加过一些志愿活动,但去年为了给城市文旅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她正式加入了社区的志愿者队伍。
她认为,做志愿者最重要的是怀揣一份东道主的热忱,要像招待来自家的客人一样,积极推介城市的美景。对她而言,在户部山做志愿服务,正是这样一种体验。住了大半辈子的地方,熟门熟路,介绍起来自然透着一股亲切劲儿。
这份扎根街区的岁月,成了她做志愿者的“独门武器”。有一次,在户部山山腰,王立华遇到了一位发愁的游客,对方正对着电话焦急不已。上前一问才知道,这位游客和同伴分头买东西时走散了,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彼此的位置。
王立华连忙安抚游客,让他叫同伴拍一张周围环境的照片发过来。看到照片后,她当即笑了起来:“这不是状元府旁边嘛!你让他在原地等着,我带你过去。”话音未落,她已熟门熟路地带着游客往目标地点走去。
“咱们刚才经过的地方,有戏马台、民俗博物馆,这边拐个弯,马上就到你的朋友那儿了。”一路上,她还不忘给游客介绍户部山的景点。对她来说,这街巷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家”的注脚。帮助游客找同伴,就像照顾家人一样贴心;而讲述景点故事时,又满是如数家珍的热忱。
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
一般来说,作为志愿者的王立华,工作时间是从清晨八点到晚上八点,午间她会回家用餐和休息。
然而,这个时间安排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季节变化、天气状况、节假日客流以及临时活动灵活调整。清晨客流稀少时,她不必急于出门;到了傍晚,随着暮色渐浓,她常常要坚守到八点半后才踏上归途。若是遇上节假日,九点多钟时,她往往还在岗位上,脚步与街区的热闹节奏同频起伏。
王立华的服务内容繁杂却细致。
客流量大时,她沿着街巷巡查安全隐患,步履不停地守护景区安宁;游客来咨询,不管是问路、找卫生间,还是打听景点,她都答得明明白白,有时还会递上旅游指南。
“有一天工作日上午,人比较少,我就带了一对外地来的老夫妻去逛崔家大院,一路上给他们讲解院子的故事,他们说我的讲解像专业导游呢。”王立华笑着说道。
遇到拎着大件行李的游客,她总是乐于上前帮忙:“我力气虽然比不上年轻人,但搭把手还是没问题的。如果游客的行李太重,也可以选择寄存。”她补充道。
记者了解到,莲花社区为户部山街区的游客提供两处大件行李寄存处,一处是莲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处是石磊小区嵌入式社区服务中心。“主要看游客离哪边近。轻装上阵,玩得才舒心。”王立华说道。
帮助游客定格美好回忆
户部山的网红打卡墙前,总排着热闹的长队。天南海北的游客聚集在此,轮流上前拍照留念。两位来自河北的游客先是互相拍了几张,随后又举着手机自拍,但几次尝试后总觉得不太满意。
王立华看在眼里,笑着上前问道:“需要我来帮你们拍吗?”
“这样摆姿势。”“手稍微弯一点。”“笑一笑更精神。” 她熟练地指导游客调整动作和神态,有时还会亲自示范:“你跟着我做,就像这样。”
一位七旬老人为何动作如此灵活?王立华笑着说:“年轻时我练过体操,这些年虽然做不了当年的高难度动作,但我一直保持着健身和跳舞的习惯,所以身子骨还算硬朗。”说话间,她竟然随手做了个“站立前屈”,引得记者一阵惊叹。
她帮带孩子的一家三口在飞檐斗拱下拍下温馨的全家福;帮头发花白的老夫妻定格旅途中的温情瞬间;帮独自游玩的旅客拍下元气满满的游客照……王立华记不清帮多少人拍过照,只记得:“看到大家看到照片时绽开的笑脸,我心里也甜丝丝的。这大概就是做志愿服务的意义,让游客玩得尽兴。”
暮色渐浓,王立华起身整理红马甲,准备开始晚间巡逻。古色古香的街巷里路灯亮起,将她的身影拉得很长。远处传来游客的欢笑声,与古建筑的飞檐、石板路的回声交织在一起,成了户部山最动人的晚景。
这位七旬志愿者用脚步,持续丈量着这片土地的晨昏,把热忱织进了城市的风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