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6

“桑梓情”赴十二年之约 王沟镇的“平安课”系紧暑假“安全带” 徐州日报 | 2025-08-05 

本报记者 马永康

“丁零零——”一阵清脆的上课铃声,打破了丰县王沟镇中心小学暑假的宁静。

“今天不上语数英,咱们上一堂能救命的课!”学校副校长王彩丽话音刚落,掌声、欢呼声便响了起来。

这堂“特别”的课,是近日王沟镇中心小学联合南京工程学院实践团、中志协救援队、当地交警中队及镇关工委,将防溺水、应急救援、交通安全等知识打包而成的“安全大礼包”,旨在为孩子们的暑假系紧“安全带”。

实践团送来“平安课”

“谁还记得‘防溺水六不准’第一条?”穿着红马甲的袁许凯一开口,几十只小手就齐刷刷地举过头顶。南京工程学院“桑梓情·雏鹰梦”实践团的大学生们,开场就用互动问答点燃了课堂气氛,这支团队已连续12个暑期走进王沟镇。

“发现有人溺水,要第一时间喊大人帮忙,绝对不能自己下水!”大学生袁许凯拿起救生圈模型,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正确抛掷救援工具。

为了让孩子们听得进、记得牢,大学生们把枯燥的条文变成情景剧:一名“熊孩子”偷偷下河,被“水怪”一把拽住脚踝,岸上的小伙伴急中生智抛救生圈、向大人呼救……夸张的表演、滑稽的配音,逗得孩子们前仰后合,同时也把“不私自下水、不盲目施救”刻进心里。

“每年暑期,溺水都是青少年安全的头号威胁。”袁许凯说,“能用专业知识为家乡孩子的安全出份力,既践行了社会责任,也让我们的暑期实践更有意义。”

“沉浸式” 演练筑牢防线

“按压深度要达到5厘米,每分钟至少100次……”中志协救援队的队员们跪在模拟人旁,一步步演示心肺复苏的标准动作。孩子们围成一圈,睁大眼睛认真学习,随后轮流上前实操,在专业指导下体验“救命动作”。

“1、2、3……”孩子们奶声奶气地数着拍子,额头沁出细密汗珠。“累不累?”“累!但老师说,这一分钟能救一条命!”王若菡同学抹了把汗,又抢着第二轮实操。

王沟镇交警中队的民警则带来了 “交通安全警示课”。针对暑期高发的“炸街车”、非法改装车辆等隐患,民警用本地案例提醒孩子们:“远离违规车辆,不乘坐无牌无证车,过马路时‘一停二看三通过’,让安全成为暑假出行的第一准则。”

安全防护 “不放假”

“今晚我要教爸妈怎么做心肺复苏按压!”王若菡在活动结束后自信满满。“把课堂搬到家庭,让安全防护‘不放假’,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从孩子们的反馈来看,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救技能都有了明显提升。”王彩丽说,学校计划将防溺水、应急救援等课程常态化,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实践演练,同时邀请家长参与,形成“家校社”共育的安全防护合力。

从大学生实践团的12年坚守,到专业救援力量的“沉浸式”教学,再到交警、关工委的多方联动,王沟镇的这堂暑期安全课,正是基层织密青少年安全防护网的生动实践,各方力量携手筑牢的“防护墙”,正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平安天地,让暑假的快乐与安全同行。

夕阳下,孩子们像一群归巢的小鸟,叽叽喳喳奔向校门。他们的小书包里,除了零食和漫画,还多了一颗“安全第一”的种子。而操场的另一侧,大学生志愿者们正在收展板、卷横幅。“明年暑假,我们还来。”袁许凯说。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