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6

娃的“闪光点”,雷达图里“亮”出来—— “数智报告单”让成长看得见 徐州日报 | 2025-08-05 

本报记者 李小委 通讯员 王秋芬

“品德92.05、审美91.64、劳动与实践90.91……”点开自己的学期电子素质报告书,一幅彩色星级图即刻呈现,王文龙同学惊喜地发现,“绘画特长、社团贡献等被正式写进评价报告。”近日,云龙区《成长每一个:数智赋能教育评价改革的云龙实践》成功入选“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为江苏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建设再添鲜活注脚。

近年来,云龙区不断推进江苏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建设,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基础,创新实施“云码云学”行动,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模式、深化数据应用,教育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在探索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实践中,云龙区面对教育数据“蜂窝状豁裂”、治理模式“数字化贫血”、治理主体“数字化失联”三大难题,创新构建“双螺旋—五C”评价模型,以“五维联动”数智生态重塑教育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可量化、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路径、每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可追踪。

“过去,学校的心理健康数据在德育处,学业数据在教务处,督导数据在教育局,想要全面分析一个学生的成长状态,往往需要跨部门协调数周。”云龙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宋梅坦言,数据壁垒曾是制约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第一道坎”。

对此,云龙区联合江苏师范大学成立教育评价中心,搭建“数智中台”,贯通行政、督导、教研等12个部门的数据链条,统一学生、教师、家长账号等核心标准,构建起覆盖学生、教师、学校、集团、区域五维主体的“数据驾驶舱”。如今,只需轻点鼠标,全区5.7万名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等27项关键指标便以雷达图形式动态呈现,教育决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数据贯通不是终点,而是为了让每个教育主体都能‘被看见’。”宋梅告诉记者,在学生层面,区域每年应用平台生成可视化“雷达图”及学生阶段成长报告,动态呈现学生素养图谱,让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清晰可见,成为支撑因材施教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力数据。近4年累计产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23.4万份,“优秀率”逐步提升。更令人惊喜的是,系统能自动追踪学生成长轨迹,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建议。

教师层面,上线“幸福指数工具”,结合师德修养、教学实绩等数据,首创“发展需求热力图”。近两年,平台累计产出7500份教师报告,精准定位培训盲区,推动“名师工作室”“数字素养培训”等资源精准推送。2024年,全区新增正高级教师7人、省级名师11人,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奖人数同比增长60%。

云龙区建立“预警-处置-追踪”闭环机制,每年对学校发送“一对一”发展报告,对异常数据跟踪指导。2024年,5所学校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3所学校立项省级内涵建设项目,市级项目实现100%覆盖。而针对集团发展差异化问题,区域通过差异系数智能诊断系统,分析5.2万条集团校数据,优化资源配置。如解放路小学教育集团,近5年,入职教师科研业绩从2023年的52项增长到75项,人均获奖从1.72提升到3.55;青年路小学教育集团省市内涵建设项目从2023年以前的9项增长到14项,五大教育集团办学成效实现跨越式提升。

改革成效,群众最有获得感。围绕“双减”政策,云龙区连续三年追踪9万家庭数据,家长课后服务满意度达95.27%;“一生一策”心理档案覆盖2.7万名学生,预警干预及时有效。2024年,云龙区获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承办国家级人工智能教学研讨活动,区域经验在教育部专题会议上向全国推介。

“技术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有温度的成长陪伴。”云龙区教育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云龙区将继续以学生、教师、学校发展作为核心关切,持续拓展数智赋能教育评价的应用场景,创新推进大模型等新兴技术与教育评价的深度融合,关注评价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和伦理问题,进一步推动区校、师生综合评价生态一体化,为“成长每一个”提供更高效、精准且个性化的评价支持。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