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4

重塑千年胜迹 黄楼公园淬火新生 徐州日报 | 2025-08-05 

本报记者 尹亮 通讯员 马虎明

7月的骄阳,如火舌舔舐着彭城大地。7月30日的黄楼公园工地,“党建红生态绿绘就文脉新画卷,战高温斗酷暑彰显住建新形象”的鲜红横幅在热浪中格外醒目。焊花飞溅、机器轰鸣,汗水浸透了工人们的衣衫,技术专家在烈日下反复推敲图纸——这座承载千年文脉的“彭城七里”北端节点,正经历一场淬火重生的蜕变。

工地上,市住建局城建重点办主任、市园林建管中心副主任刘景元叮嘱施工负责人:“黄楼胜迹,是徐州文脉的‘定盘星’,更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时间紧、任务重,意义非凡。必须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市委、市政府交付的重任!”他身后,上盖通道工程正面临地质复杂、施工空间狭窄的严峻考验。基坑边缘距百年黄楼仅3.75米,每一次挖掘都如履薄冰。而在4月底,问月舫修缮与黄楼布展已率先完成,向翘首以盼的市民展露新颜——这仅仅是首战告捷。

当前,工程已进入黄河南路至夹河街上盖广场通道的技术攻坚期。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质条件,令基坑施工风险陡增。项目组正组织权威专家专项论证基坑支护及环境保护,制定了科学严谨的多重保障方案。技术攻坚团队与施工单位并肩作战,全力破解难题,只为确保“十一”前工程如期建成开放。

千年文脉 一砖一瓦皆史诗

徐州城北,黄河故道奔流不息,诉说着千年沧桑。回溯北宋熙宁十年,洪水如怒龙直扑彭城。太守苏轼白衣草履,亲率军民筑堤抗洪,终保一方平安。水退城安,巍巍黄楼耸立于东门城墙之上,化作一座不朽的治水丰碑。

“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场十步平如削”,韩愈的诗句,仿佛仍在此地低吟浅唱。

今日黄楼公园,正是这历史风云的汇聚点。汴泗交汇处、镇河铁牛、五省通衢牌坊静默矗立,“大河前横”的匾额,无声诉说着岁月的厚重。

公园改造以苏轼治水精神为魂,精心编织“黄楼赋卷轴—抗洪雕塑群—黄楼—汴泗文化”的文脉轴线。步入黄楼,全息投影重现宋代军民搏击洪魔的壮阔场景,数字沙盘让千年治水智慧触手可及。问月舫畔的汉白玉石上,镌刻着苏辙《黄楼赋》,历史的墨香扑面而来。

自今年2月开工,仅用时两个月,问月舫修缮、黄楼布展及周边绿化景观提升便已完工开放。

“修缮后风景更美了,我每天都要带孙子来玩上一小时。”绿荫下,孙大爷目光追随着孩子奔跑的身影,满是慈爱。记者所见,已开放区域成为市民纳凉游玩的胜地,黄河故道的蜿蜒与南岸景致浑然一体。

攻坚克难

科技为盾开展精密“手术”

刘景元介绍,改造前的黄楼公园公共空间局促,文脉叙事不足,居民进出不便。作为2024年历史文脉重点项目,2025年2月启动的“彭城七里”文脉北端核心节点——“黄楼胜迹”,范围北抵黄楼公园、东至解放路、南达夹河街、西临中山南路,占地12.13公顷。建设涵盖上盖通道、公园改造及黄楼展陈三部分,核心在于“重塑古城墙与黄楼景观、激活千年治水记忆、构建友好城市客厅”,通过修复遗迹、重构空间、植入智慧服务,打造兼具文化厚度与时代活力的城市空间。

“这是徐州首个走完全流程的市政工程,每一步都是‘破冰’!”回忆起项目开工前的准备工作,项目负责人感慨万千。立项之初便遭遇法规空白——市政道路项目无完备建设程序先例。市住建局迎难而上,协调10个部门,硬是打通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12道关卡,创下我市市政工程全闭环建设程序的先河。

真正的硬仗在工地。上盖通道位于黄河大堤,地质如“千层糕”般复杂,截渗防透水是首要难关。基坑开挖时,周边建筑仿佛悬在头顶。老党员张工带领技术团队日夜监测沉降,沙哑的声音透着坚定:“误差必须控制在厘米级!”他们创新采用多重截渗屏障与高标准支护体系,以科技为盾,在这方寸之地展开精密“手术”。

党旗飘扬

66个日夜淬炼初心

热浪翻滚的七月,工地临时党支部成为攻坚“主心骨”。这里既有两鬓染霜的老党员,也有佩戴着党员徽章的年轻党员。

青年党员小王在监测岗连续值守36小时,双眼布满血丝却不肯下“火线”;临近退休的李工冒着高温,反复优化支护方案,汗水浸透图纸……技术攻坚队与施工突击队昼夜轮战,封闭的工地灯火长明。党员们的皮肤晒得黝黑蜕皮,胸前的党员徽章熠熠生辉。

刘景元表示,全体住建参建人员始终牢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使命,誓向徐州市民交出完美答卷。

城园共生

古韵新声惠民生

未来的黄楼胜迹,将整体移交市文旅集团运营。以城墙上的黄楼为中心,通过主题活动的举办,吸引游客,联动周边商业,形成“以园兴城”的文旅产业链。

定位“千年文脉·新门户”,融合“治水文化、抗洪精神”,巧妙植入文化基因。沿“黄楼—问月舫”轴线串联历史场景,形成“一步一景、一景一史”的沉浸式叙事空间。

刘景元指向效果图说,2500平方米的上盖集散广场,如玉带衔接夹河东街与黄楼公园,“历史遗迹—现代通道—城市街道”的视觉通廊豁然开朗。地下通道实现人车分流,居民、游客可经上盖广场直达焕然新生的黄楼公园。

黄楼东侧白蜡、西侧三角枫苍翠依然,新栽的造型黑松与景石花境相映成趣。新增的8处景观节点中,“抗洪群雕”与“黄楼诗赋”铜雕气势磅礴,无声讲述着苏轼率领军民力挽狂澜的史诗。

工程将新增绿化1529平方米,改善环境,构建韧性城市;修复五省通衢牌坊、镇河铁牛等古迹,新建雕塑群,活化历史资源;改造老旧管线1.2公里,消除隐患32处,应用LED智能照明、泵站远程监控,提升管理效能25%。尤为贴心的是新建公厕可满足日均3000人次需求,配套39个机动车位与90个非机动车位,有效缓解商圈停车压力。

“以前公园小得转不开身,现在数人并行推着婴儿车都能畅行无阻!”附近居民陈阿姨说。

改造完工后,尘封的文脉将在现代生活中苏醒,千年黄楼,将成为这座城市可亲可感的“城市客厅”,承载起新的记忆。

■记者手记:

守护历史的温度

伫立于新生的黄楼之巅,黄河故道蜿蜒如昔,五省通衢牌坊巍然挺立。斗酷暑、战高温,市住建局与建设者们肩负嘱托,使命必达,将在国庆前完成这6585万元投资的精雕细琢,让千年文脉重焕蓬勃生机。

苏轼当年以竹络堵洪的智慧,今人正以钢筋铁骨与滚烫赤心接续传承——当黄楼赋碑映照孩童纯真的笑靥,当抗洪群雕迎来游客凝重的目光,历史与现代在此刻深情交响。

这不仅仅是一座公园的新生,更是一座古城在时代激流中锚定文化根脉的当下答卷。黄楼胜迹的重光,是千年文脉在现代都市的诗意栖居——它以无声的一砖一瓦昭示:守护历史的温度,方能照亮城市未来最璀璨的光芒。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