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羿帆
■编者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活水畅流,则产业兴、民生暖、城市旺。今年上半年,徐州经济的稳健前行,始终伴随着金融力量的精准注入。从工程机械产业链上的信贷活水,到田间地头的普惠阳光;从绿色项目里的资本赋能,到中小微企业的纾困暖流——一组组跳动的数字背后,是金融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
即日起,本报推出“数说半年:金融赋能经济的N个关键数据”系列报道,用数据还原金融如何“精准滴灌”产业升级、城乡融合,用案例展现“徐州特色”金融服务的创新实践,共同探寻下半年金融活水如何更高效赋能地方发展。
“没想到银行不仅主动上门,还根据我们的纳税和经营情况,3天就批了200万元信用贷款,利率才3.6%,这下下半年扩产的资金不愁了!”铜山区某精密仪器厂负责人王先生的感慨,道出了当地众多小微企业主的心声。今年上半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徐州监管分局(以下简称“徐州金融监管分局”)锚定“保量、提质、稳价、优结构”目标,以机制创新破解融资难题,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量质齐升,为地方经济注入澎湃动能。
信贷组合托举小微成长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截至今年6月末,徐州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4243.60亿元,较年初增长13.4%;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2194.88亿元,增长9.65%。今年1—6月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综合加权利率3.75%,较去年同期下降0.43个百分点,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让企业轻装上阵。
在信贷结构优化上,“信用+长期”成为亮眼标签。普惠型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673.26亿元,占比30.67%;中长期贷款759.13亿元,占比34.59%,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首贷户拓展同样成效显著,1536户从未获得过贷款的企业首尝“甜头”,合计获得57.19亿元资金支持。
我市一家初创型电商企业负责人李女士说:“我们没抵押没担保,之前总觉得贷款是‘遥不可及’的事,这次银行主动对接,50万元首贷解了我们备货的燃眉之急。”
政银协同织密服务网络
“既要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又要避免大水漫灌,关键在‘精准’二字。”徐州金融监管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动态优化走访清单,实现企业需求与金融供给的高效匹配。一方面联合科技、工信等部门,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专项名单0.71万户;另一方面依托市征信服务平台,从纳税、环评等多维度精筛,剔除无效客户近30%,让有限的金融资源流向最需要的企业。
7月23日下午,一场精准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的专场活动在淮海金融服务中心举行。交通银行、南京银行、苏州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客户经理现场介绍信贷产品优惠政策,人保财险等保险公司推介了服务实体经济的保险保障方案。20多家专精特新、科技型企业负责人围着咨询。这样的场景在徐州各区域已成常态——依托小微融资协调机制,徐州金融监管分局联合金融办开展“问需问计于企”活动,累计上门60余次,在园区举办不同主题沙龙活动,摸排并对接融资需求3.2亿元。
县域服务同样“不掉线”。“多亏了沛县农商行的‘乡村振兴贷’,500万元资金3天就到账,解决了我们采购原材料的燃眉之急!”沛县某重点科技型机械制造企业负责人欣喜地说。面对订单激增带来的流动资金压力,沛县农商银行在“千企万户大走访”中主动对接,量身定制融资方案,高效放款助力企业稳产扩能。据统计,上半年徐州金融监管分局组织的联合调研实现县域全覆盖,帮助企业扫清信用修复、资产抵押等融资障碍,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机制创新激活服务效能
“以前总觉得银行贷款门槛高,这次‘金融村官’上门,才知道我们这种经营稳定的农户,也能轻松贷到款。”丰县欢口镇一家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女士的经历,源于当地创新的“金融村官+镇级融资服务专员”网格化模式。
这是徐州金融机构提升县域普惠服务能力的缩影。通过“明确职责、以干带训、两级联动”三大举措,县域金融服务“战斗力”显著增强:新沂当地金融机构梳理出56家“经营正常但融资难”企业清单,联合多部门“一企一策”破解难题;邳州当地金融机构与经发局组成调研组,为21家企业对接4.07亿元资金;全市县域银行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出各项贷款增速1.39个百分点。
在专项行动推动下,服务精度持续提升。“银企同心 产融共进”“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融资对接”等活动层层落地,截至6月末,全市银行业走访经营主体18.04万户,累计授信1606.5亿元,累放贷款1283.74亿元,平均年化利率仅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