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1

以质量强企擎起“大国重器”脊梁 我市推动工程机械产业链从“规模领先”迈向“质量领先” 徐州日报 | 2025-08-05 

本报记者 王正喜 实习生 程清荣

当全球首台4000吨级轮式起重机将190米风机塔筒精准吊装到位,当零下43℃的极寒矿山上无人电动矿卡昼夜不息作业,这些震撼世界的“徐州制造”背后,是一条以质量为生命线、以产业链为生态系的徐州工程机械跃迁之路。

近年来,徐州锚定“质量强市”战略,以工程机械这一地标产业为突破口,将工程机械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改革创新项目抓在手上,构建起“标准引领—质量共治—数字赋能—生态蝶变”的系统性工程,为老工业基地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徐州方案”。

转型发展从“规模冠军”到“质量冠军”

“过去我们靠吨位赢得市场,今天必须用微米级精度征服世界。”徐工集团、徐工机械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东升的这句话,道出了徐州工程机械产业的转型逻辑。

市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工程机械产业规模突破2600亿元,但更值得关注的,是隐藏在规模背后的质量曲线:主导产品国际先进标准采标率五年提升了近50%,国家质检中心抽检合格率连续三年保持99%以上,徐工品牌价值以1398.59亿元连续12年蝉联行业榜首。

这场变革的起点,是徐州将“质量强企”上升为城市战略——不是简单的指标考核,而是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质量命运共同体”。

让链主企业扛旗。徐工导入“零缺陷”工程,将质量成本占比从2.8%压缩至1.1%,带动1000余家本地供应商建立质量追溯系统;

由政府搭台破壁。我市首创“链长+质量官”制度,由市领导挂帅工程机械产业链,市市场监管局派驻质量特派员,打通企业间质量数据孤岛。

让生态反哺产业。依托国家工程机械质检中心,我市建设亚洲最大道路试验场,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可靠性验证服务1万余次,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研发试错成本。

“精准滴灌”探索一站式服务

上游零部件特别是核心零部件的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到中下游主机厂的产品质量。针对中小企业“想提升却无力投入”的痛点,我市探索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模式——

共谋共建共享产业链,推动上下游技术共享。市场监管部门整合中国矿业大学、国检集团等28家机构,组建“工程机械质量技术联盟”,开放振动实验室、材料数据库等57项高端设备,累计服务企业超2000家次。

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我市连续十年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共参与制定5项国际标准和101项国家标准,覆盖从液压油缸密封性到远程运维数据接口的全链条,使配套企业新品上市周期缩短40%。

用好金融活水,才能让科技创新枝繁叶茂。我市创新“苏质贷”金融产品,将企业质量信用评级与银行授信挂钩,2024年发放专项贷款38亿元,其中72%流向专精特新企业。

“过去我们给国外品牌做配套,利润薄如纸。现在用上了徐工共享的疲劳测试平台,自主研发的电控系统寿命提升3倍,直接打入欧美主机厂供应链。”徐州某精密件公司的转型故事,正是徐州质量生态的微观镜像。

质量重构让数据成为“最硬的质量标准”

在徐工“超级工厂”里,每块钢板都有数字“出生证”——从冶炼炉温到焊接电流,全生命周期数据汇入“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全球超10万台设备实时诊断。这种“数字底座”能力,正通过政府牵引向全产业链扩散。

我市建设的汉云工程机械产业链质量大数据中心,已接入上下游企业质量数据超10亿条,AI算法可提前72小时预警潜在故障;通过人工智能、智能诊断等技术,设备故障率降低40%,服务响应效率提升60%。

工程机械上下游厂商都建成了“质量码”公共服务平台,为零部件赋予唯一数字身份,扫码即可查看原材料批次、工艺参数、质检报告,让假冒伪劣产品无处遁形。

质量关乎品质、关乎安全、关乎信誉。我市还成立全国地级市第一家企业首席质量官协会,引导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进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加强首席质量官业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为质量强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入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强链”百个重点项目,已经形成“标准化+智改数转”双轮驱动模式。“我们要让全世界知道,‘Made in Xuzhou’不仅意味着钢铁的硬度,更代表着数据的精度、标准的厚度、创新的深度。”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