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1

在“沉下去”中彰显温度与效能 徐州日报 | 2025-08-05 

郑玉倩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干部则是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毛细血管”。我市持续推动镇(街道)机关工作人员常态化下沉一线,以“干部沉下去”的务实举措,换来“治理效能提上来”的生动成效。

干部下沉,沉的是身子,暖的是民心。从贾汪区江庄村点亮的太阳能路灯,到邳州市港上镇解决的“广场舞噪声扰民”难题,这些细微处的变化,印证着下沉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回应民需的温度。当机关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把“群众找上门”变为“干部上门找”,不仅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更重塑了党群干群的鱼水深情。这种“面对面”的工作方式,让政策在落地中更接地气,让问题在萌芽时得到化解,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效能提升,靠的是机制,赢的是合力。徐州的实践并非简单的“人员下放”,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构建起闭环治理体系。邳州的“网格走读”、丰县的“分级处置”、铜山的“分层包联”,将下沉力量科学编入网格,形成“村村有包联、格格有联系”的工作格局;贾汪的“吹哨报到”、徐州经开区的“职责清单”,让干部下沉有章可循、有责可依。

这种“组织体系织密治理之基”的思路,既破解了基层力量薄弱的困境,又激活了分散的治理资源,使单一部门的“单打独斗”转变为多元主体的“协同作战”,实现了基层治理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的跃升。

数字赋能,聚的是智慧,强的是动能。在铜山区“全心办”小程序上,群众点单、社区派单、网格接单的服务闭环高效运转,99%的办结率见证着科技赋能的治理效能;睢宁“数字治理云平台”的六步闭环、鼓楼“智慧社区”的“指尖办事”,让“数据跑路”替代了“群众跑腿”。徐州将干部下沉的“人力优势”与大数据的“智能优势”相结合,既保留了“脚板走访”的温度,又注入了“数据跑路”的效率,推动基层治理从“经验判断”向“智能预警”、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感知”转变,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基层治理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群众。徐州以干部下沉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的实践表明,只要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在组织建设中筑牢根基,在机制创新中凝聚合力,在科技赋能中提升效能,就能让基层治理既有精度更有温度,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