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4

生态循环农业的“官山样板” 本报记者 刘作霖 郝力 武佩剑 通讯员 陈琛 徐州日报 | 2025-08-04 

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资源利用高效集约、产业模式低碳循环、乡村环境生态宜居,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睢宁县官山镇以争创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为目标,在做大做强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农业废弃物利用体系,开拓出了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的三型农业发展之路,实现了绿色低碳与共同富裕的双丰收。

从“生态包袱”到“金色财富”

秸秆的逆袭之路

“以前收完麦子,秸秆要么烂在地里,要么偷偷烧掉,现在镇里统一收储,我承包了社区的秸秆运输、码放,赚了2万多元!”张洪社区李勇飞笑着说。在官山镇24个村(社区),几乎每个村都有像李勇飞这样的“秸秆经纪人”,他们带着两三户村民组成小型运输队,负责本村秸秆的转运,靠着这份“家门口的活儿”增加收入。

官山镇近10万亩麦田每年产出大量秸秆,过去是“老大难”。2017年,官山镇开始建立秸秆储运体系,目前已形成“2+12”格局,即官山和黄圩两个镇级秸秆收储中心以及12个村级秸秆收储点。相较于夏收时集中收储的忙碌,当下的收储中心更侧重秸秆的精准调配。徐州嘉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峰介绍:“今年夏收收储2.5万吨秸秆,这些‘废料’将作为基料、饲料全部供应给菌蘑种植、畜牧养殖企业,为全镇24个村(社区)带来200多万元集体经济收入。”

在江苏众友兴和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菇房里,秸秆摇身一变成了“培养基”。育菇房外,秸秆正被粉碎发酵。“这些双孢菇的生长离不开秸秆,一年能‘吃掉’7万吨秸秆,产出4万吨绿色食品双孢菇。现在正是双孢菇生长旺季,每天得消耗200多吨秸秆基料。”镇党委副书记王铭伟拿起一朵雪白的蘑菇说。

宋山村党总支书记王道平算起经济账:“公司收购价330元/吨,扣除成本后纯利100元/吨。我们村4100亩小麦,秸秆收入就超过10万元,是实实在在的村集体经济收入。”

从“污染难题”到“循环密码”

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革命

畜禽养殖曾是官山镇的“污染痛点”之一,如今却通过资源化利用,让循环链条更闭环、更高效。“过去猪粪堆在村口,夏天臭得不敢开窗,现在镇里建了处理中心,粪污成了宝贝!”张集村养殖户赵雷的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在官山镇,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变身记”同样精彩。

畜禽废弃物与菌菇企业产生的菌渣经过高温发酵、粉碎,并添加微生物和微量元素,成为有机肥;通过加入泥炭土、椰糠、珍珠岩等材料,形成高端营养土。“我们每年处理十几万吨农业废弃物,销售2万吨营养土、3万吨有机肥。”徐州友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岳喜云自豪地说。

在永浩牧业的奶牛养殖场里,畜禽废弃物处理让臭味消失无踪。“牛粪干湿分离后,干粪做有机肥,湿粪进沼气池发电,一年能省8万元电费。”公司负责人陆永德指着远处的藕田,“沼液还能灌溉240亩莲藕、2600亩稻麦田,形成高值高效循环利用。”

江苏智勤牧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肉鸭养殖,每年会产生约28000立方米的肉鸭粪便污水。这些粪污会被集中到黑膜氧化塘中进行发酵。在特别复合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大部分有害物质会被分解、溶解,最终转化为富含益微生物的液态肥。该公司生产厂长张东田介绍说:“我们与附近的养殖户签订协议,将处理后的粪污免费供他们使用作为肥料。”“这种液态肥效果真的很好,我去年用这种液态肥种的大蒜,3个就有1斤重。”官山镇的种植大户刘一坤算了一笔账,使用这种液态肥比传统的施肥方式每亩能节省200多元,同时大蒜的产量也能增加1000多斤,每亩的收入比以往多了1200元。

粪污的“循环价值”还在不断延伸。张集村的1640亩无絮杨林场,是粪污资源化的另一个“主战场”。“我们利用温氏猪场的沼液进行灌溉无絮杨,收取沼液处理费弥补土地租金。”友林林业负责人陈杰笑着说,“沼液的灌溉使得这些无絮杨更快成长,通过有序抚育间伐,11年内可以实现1.3亿元的木材销售收入。”曾经的“污染难题”,就这样成了循环经济的“绿色引擎”。

从“全链协同”到“绿色饭碗”

生态循环的闭环升级

官山镇的生态循环农业,绝非单一环节的突破,而是构建了覆盖种养全链条的协同体系。围绕“秸秆—菌菇—有机肥—种植”“养殖废弃物—肥料—农林作物”两大核心链条,形成了环环相扣的绿色闭环。

在产业链条的每个节点,科技赋能让循环更高效。与省农科院合作引入的分子膜发酵等技术,让秸秆、菌渣、粪污等废弃物实现彻底无害化处理,转化效率提升30%以上。徐州友田生物科技等企业通过精准配比,将农业废弃物制成的有机肥、营养土远销周边省份,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众友兴和菌业则形成“秸秆进厂—菌菇上市—菌渣还田”的闭环,每年带动数百村民稳定就业。

从秸秆变身菌菇培养基,到粪污转化为有机肥料,官山镇将农业废弃物“吃干榨净”,形成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闭环。如今,这里空气清新、村容整洁,村民捧着“绿色饭碗”稳步增收,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官山镇党委书记孟想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让循环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