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4

看闲置空间如何“点石成金” ——邳州市创新探索“村部嵌入项目,壮大集体经济”新模式 徐州日报 | 2025-08-04 

本报记者 于洪涛 通讯员 钟铭

七月的邳州,热浪中涌动着发展的激情。7月30日下午,40位村(社区)党支部书记齐聚一堂,参加市委组织部举办的“村部嵌入项目,壮大集体经济”专题研讨会。这场别开生面的“现场教学”,通过实地观摩、案例分享、座谈交流,为乡村振兴“双增收”谋实招、亮新招,为破解“闲置资源如何变增收资产”这一共性难题提供了生动答案。

现场直击 闲置空间焕发新生机

在炮车街道宋圩村,原本空置的党群服务中心负一层,如今传来缝纫机的轻快声响。这个由后备村干部引进的衣物防尘罩加工点,以5.6万元的小投入,解决了36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难题。“一个熟练工,月收入能有3000块,还不耽误照顾家庭。”村支书宋恒德的介绍引来参观者阵阵赞叹。

在新河镇杲楼村,乡村产业发展的转型,更加令人振奋。占地2.5万平方米的废弃小学校,如今已变身为机器轰鸣的原木切割加工厂。村支书吴渊为参观者算了一笔账:“自3月份投产以来,加工厂已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带动20位村民就业,村民工资性收入超25万元。”

在议堂镇潘庄村,研讨会的村书记们看到了“村企联营”的新路径。该村利用闲置场地建成玩具加工厂,为园区企业——江苏昕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订单式加工生产玩具。村书记潘大春自豪地说:“我们的项目虽小,但带动了50多人就业,而且村集体经济也实现年增收6万多元。”

在东湖街道二庙社区,这里的“空间再造技术”令人耳目一新。他们将空置物业用房打造为综合教育培训基地——隆丰湖科技文化中心,既开设青少年机器人编程等素质课程,又提供叉车驾驶等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已为社会输送60多名专业技术工人。

…………

这些研讨会现场的成功案例,极大启发了现场参观的村书记们,他们纷纷交流思路,探讨借鉴可能:“我们村可以做酒店拖鞋代工”“我们村土特产电商不错,可以组织代工烙煎饼”……观摩途中,村书记们已开始“头脑风暴”,碰撞出一个个“金点子”。

思想碰撞

比学赶超氛围浓

“杲楼村的案例让我深受触动,咱们干事就是要有扎实苦干的精气神,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盘活闲置资源。村里挣钱少没关系,要让百姓充分就业!”岔河镇盛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希的感慨,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车辐山镇山南村党支部书记郁全伟坦言:“我们村现在正处于转型阵痛期,原本引以为豪的设施农业基地优势不再明显,我们还得因地制宜,持续寻找发展路径,把村里闲置的厂房想办法使用好。”

铁富镇响水流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森更是当场立下“军令状”:“以前我们就有把村部用起来做项目增收的想法,今天看到兄弟村已经做得这么好了,就更有信心了。明天我将再次出发,去之前联系好的义乌、无锡谈合作。”

参与研讨会的村书记们你一言、我一语,都说这次现场研讨会办得好、看得值。纷纷介绍了各村下一步的思路和具体的做法,还彼此约定:两个月后开展“互学互比”活动,将研讨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效。

工作部署

把准方向稳推进

此次“村部嵌入项目,壮大集体经济”专题研讨会由邳州市委组织部主办,组织部分管负责同志就利用村里闲置空间,发展小微项目作了强调,指出发展项目是为集体和村民增收,各村支部书记要秉承“一颗公心”维护好集体利益,发挥好空间的利用价值;要把村部“小空间”嵌入市镇发展“大链条”,立足本村实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要用好能人大户、流动党员等人脉资源,勿以“项目”小而不为,能够带动群众就业就是为民办实事,要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做好、干好。

从闲置空间到“致富工场”,从“物理空间”到“发展平台”,邳州市的基层实践,生动诠释了“思路一变天地宽”的发展哲理。

这场带着泥土芬芳的研讨会,不仅打开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视野,更点燃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新激情。随着一个个“嵌入式”项目落地生根,邳州大地的乡村振兴图景,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