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一凡
盛夏时节,徐州的气温已连续多日突破38℃,公路路面温度更是直逼60℃以上。当大多数人避居空调房时,一群身着工装的公路抽检人员正俯身于滚烫的沥青路面之上,用汗水为城市“血管”把脉问诊。近日,《城市体验官》栏目记者一凡来到了徐州市外环公路西南环(311国道徐州铜山区三堡至大彭段),沉浸式体验公路抽检工作。
清晨5时,检测员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检查检测车辆、准备配套仪器、整理当天所需的基础资料……苏交科检测研究院工程检测中心四级工程师庄小丁总是在这个时候反复叮嘱大家:安全放在第一位,准备工作宁可多干,也绝不能少干。
清晨5时40分,大家准备就绪,随着庄小丁的一声“出发!”,大家开启了对徐州市外环公路西南环(311国道徐州铜山区三堡至大彭段)的试验检测工作。
作为市城建重点工程,311国道徐州铜山区三堡至大彭段工程项目全长21.877km。其中改造利用一级公路4.456km(改造利用206国道连接线),新建一级公路17.421km。
清晨6点,检测小组到达目的地,设置路障、穿反光服。检测员们新老搭配,有条不紊,为公路质量进行“巡诊把脉”。
为了让我更直观地了解工作,庄小丁主动招呼我:“一凡,来,体验下这个基础项目——路基压实度抽检。”他递给我一个沉甸甸的凿子和小桶,自己则蹲在热气灼人的路基上,熟练地选定了一个检测点。
“看这里。”他指着路面接缝处说,“新铺的路基,关键要看压实度和厚度是否达标。我们得先挖坑取样品。”
在庄小丁的指导下,我拿着凿子一点点挖坑,挖出来的小洞歪歪扭扭,“这洞壁必须垂直,不然体积算不准。来,我教你——用铲子轻敲边缘,慢慢挖。”
钻取完毕,庄小丁用铲子将样品取出放在平整处。“接下来是‘灌砂’。先记下灌砂筒加满砂的总重量”,他一边记录数据,一边解释,“路基每一层的填筑厚度都要控制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路基厚度不够会影响承载力,太厚又难以达到规定压实度。每一厘米都关乎质量和成本。”
汗水顺着他专注的脸颊滑落,滴在滚烫的路面上,瞬间消失无踪。我尝试着跟着他的节奏去挖坑、取样、灌砂……当手指触碰到被烈日炙烤得烫手的路面,那份灼热感让我瞬间理解了这份工作的艰辛。庄小丁笑着说:“这还算‘温和’的,等下太阳再升高点,这路面能煎鸡蛋。”
检测项目远不止于此。弯沉检测车缓缓驶过,测量路基路面的整体强度;平整度仪精确扫描着每一寸路面,确保行车舒适;还有沥青混合料的温度、含油量、级配分析……每一项数据,都在烈日下被严谨地记录着,为公路质量提供着最坚实的“诊断”依据。
为了在日照充足时尽快完成检测,中午12时,检测员们选择就地解决午餐,他们脱下湿漉漉的反光服,抓起矿泉水,仰头就往嘴里倒。中午吃饭时,他们也不忘讨论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这是他们一天中最欢乐的“休憩”时光。
临近傍晚,我跟随庄小丁的步伐,沿着公路前行,视野也延伸向更广阔的施工现场。这里并非只有检测员在奋战。压路机在一遍遍碾轧着新铺的沥青,确保每一寸都坚实平整;沥青摊铺工手持铁锹,及时填补缝隙;安全员来回巡视,紧盯每一个作业环节……
我看到汗水顺着工人们的脸颊、脖颈不断滑落,他们顾不上擦拭,只是胡乱地抹去快要流进眼睛的汗水,旋即又投入到紧张而专注的工作中。
一位皮肤黝黑、正在指挥摊铺的工长对我们说:“这天气确实够劲,我们避开高温时段,调整露天作业时间,既降低了一线工人中暑风险,又保证了工程进度。
夕阳西下,余温仍灼人。一天的沉浸式体验结束,我的衣衫早已湿透。回望那条在烈日下延伸的公路,回望那些忙碌的身影——严谨细致的检测员、一丝不苟的操作手、挥汗如雨的铺路工、恪尽职守的安全员……正是这些平凡的身影,构成了城市交通网络最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