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1

机关干部“沉”下去 治理效能“提”上来 我市深入开展镇(街道)机关工作人员常态化下沉工作 徐州日报 | 2025-08-04 

本报记者 郑玉倩

清晨的阳光洒满大地,贾汪区江庄镇江庄村的太阳能路灯刚刚熄灭,村党总支书记胡辉已带领驻村干部开始了新一天的走访。这个曾经需要摸黑出行的村庄,如今不仅点亮了夜间的道路,更照亮了基层治理的新路径。这一切的变化,源于我市开展的镇(街道)机关工作人员常态化下沉工作,一场以组织建设为基石的基层治理革新正在彭城大地上生动上演。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加强党建引领为基层治理赋能的15条措施》,着力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矛盾化解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今年5月,我市部署开展全市镇(街道)机关工作人员常态化下沉工作,按照“干部带头、力量下沉、常态长效”工作原则,推动镇(街道)机关工作人员下沉一线抓落实、解难题、促治理,进一步充实基层治理力量、激活治理资源、提升治理质效。

筑牢基层堡垒

组织体系织密治理之基

“以前办事找不着人,现在干部天天在村里转。”邳州市港上镇一位群众的话道出了大家的真切感受。上月初,该镇工作人员在下沉一线与群众“拉家常”的过程中,发现了“广场舞噪声扰民”的问题,三天后,不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镇里还制定了《网格娱乐公约》,划定活动区域和时间,并为跳舞队伍配备了分贝测量仪。从诉求提出到问题解决,短短72小时的背后,是推动资源力量精准下沉服务基层的生动写照。

在镇(街道)机关工作人员常态化下沉工作中,邳州市创新“网格走读”模式,“未呼先应”主动摸排,工作人员经常带着“民情日记本”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打卡”,积极解决治理难题。截至目前,已推动镇(街道)机关工作人员2566人下沉508个村(社区)、2233个网格。

丰县构建“主动发现、分类施策、健全机制”闭环,明确“村(社区)班子成员—镇(街道)机关包挂人员—镇(街道)党(工)委领导”问题分级协调处置流程,科学划分718个基础网格,整合764名镇(街道)机关干部与190名社区干部力量,全员编入网格、定岗定责,形成由镇(街道)班子成员、中层干部、科室业务骨干组成的三级帮包机制。

铜山区建立“分层包联”体系,执行常态走访机制。机关工作人员协助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网格员,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参与服务的党员达200余人次,提升党员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参与度和服务能力。目前,全区25个镇(街道)均已完成机关工作人员常态化下沉部署,1921名机关工作人员参与下沉,覆盖全区298个村(社区),形成“村村有干部包联,格格有人员联系”的工作格局。

泉山区永安街道将社区、网格、楼栋包挂到人,充实基层治理力量;王陵街道全面推行“支部建在网格上”模式,让党员干部认领“责任田”,建立“问题反映+收集汇总+数据分析”的收集机制;段庄街道由下沉干部、社区工作者牵头,联合小区党支部书记、物业骨干、热心居民等组成治理小团队,网格化收集民意、解决难题……目前,全区已推动镇(街道)机关工作人员下沉村(社区)、网格1500余人,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镇(街道)机关工作人员下沉让我们有了稳定队伍,组织优化让我们有了高效机制,两者结合才能让党的旗帜在基层高高飘扬。”市委组织部组织二处负责人表示。从干部下沉到织密网格,徐州正以组织建设为突破口,让基层堡垒强起来、党员干部动起来、群众人心聚起来。

提升治理质效

多元合力破难题解民忧

“以前我们没有公共服务空间,如今在楼下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体验。”位于云龙区中山南路东侧、石磊巷南侧的石磊社区嵌入式服务中心,明亮温馨的空间布局令人眼前一亮。这座集多元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社区配套服务空间,植入文化休闲、“一老一小”服务等契合现代社区生活需求的优质普惠公共服务功能,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便利。嵌入式服务中心的落地,离不开云龙区组织镇(街道)机关工作人员常态化下沉,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生动实践。

云龙区组织街道干部全员走进社区、深入网格、叩开家门,在收集社情民意、排查风险隐患、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建立健全党员队伍建设“党委主责、支部主抓、党员主体”工作机制,构建起党员在岗离岗、网下网上、平时应急全场景作用发挥机制,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基层党员在身边”等活动,让机关干部的“下沉力”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执行力”,让常态化下沉工作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坚实保障。

丰县结合“走转聚”工作开展“敲门问需”行动,对走访摸排出的矛盾问题实行“主动认领、清单管理、动态销号”。5家居家养老中心、91家助餐点落地,4000余名老人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龙雾桥遗址公园修复、物价局小区加装电梯等2个民生项目完工,老旧小区居民告别“爬楼难”“休闲难”。目前,干部下沉已累计开展法律、健康知识、防溺水等宣讲70余场,解决道路修缮、环境整治等问题300余件,让“急难愁盼”有人管、有人办。

沛县镇(街道)干部下沉后,坚持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动、感情在一线融洽。通过“一线工作法”,累计收集民情民意650余条,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980余件,办结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事件110余件。沛县还创新推行党群联系卡制度,将包村干部姓名、职责、手机号印制成卡,张贴于村务栏、文化广场等显要位置,累计发放联系卡5800张,实现“一户一卡、有事直联”。

新沂市新安街道以关乎民生的“关键小事”为切入点,开展“敲门行动”,解决充电桩安装、物业矛盾纠纷等民生问题,有效激活治理末梢,凝聚干群合力。包括新安街道在内,新沂市将下沉工作与“网格议事”工作相结合,在网格员说事、居民提事、集体决事、协同办事、民主议事、群众评事“六步议事法”的基础上,将下沉工作融入“网格议事”的各环节、各方面。下沉工作为“网格议事”增加了力量保障,“网格议事”为下沉工作提供了操作指引,有效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网格内,有力提升了治理质效。

贾汪区创新实施“吹哨报到”协同共治行动,86名正科级以上干部包挂132个村(社区)。根据问题类别,网格员和下沉干部沟通后,分别吹响基础哨、提升哨、应急哨,通过“遇事即呼”“小事村办难点联办重大提办”,形成上下联动工作合力。通过走访摸排与“吹哨报到”,形成“发现—交办—解决—反馈”服务闭环,推动民生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感知”转变,有效提升社会治理质效。

徐州经开区将下沉干部任务细化为涵盖政策宣传、组织建设、巡查走访、矛盾化解、富民强村、为民服务、企业服务、安全监管、违建治理等9个方面共28项具体职责清单,配套编制下沉网格工作清单,为干部精准履职提供了详实的“说明书”和“流程图”。着力构建闭环管理机制,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确保群众企业诉求闭环解决,完善“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合力攻坚复杂问题。

“以前是群众上门找干部,现在是干部上门找群众;以前是单一部门单打独斗,现在是多支力量协同作战。”从镇街干部下沉到网格精细管理,徐州将分散的治理资源拧成一股绳,让基层治理效能在服务民生、多元协同中持续提升。

强化数字赋能

智慧治理提升服务效能

“小区大门人车混行,既显杂乱又存隐患,在‘全心办’上提建议,大家可以一起协商定方案!”“‘全心办’不仅是服务平台,更是居民参与治理的‘麦克风’。”如今在铜山区,群众只需轻点“全心办”小程序,反映的问题就能快速进入处理流程。

铜山区依托“居民点单、社区派单、网格接单”的服务模式,将群众以往的“多头跑”转变为如今的“一键报”,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全方位回应群众需求,及时化解邻里矛盾、琐事纠纷等苗头隐患。截至目前,“全心办”小程序已接收民意诉求506件,成功处理解决499件。

干部下沉,数字赋能。今年,我市推广“东湖社工”典型做法,在开展镇(街道)机关工作人员常态化下沉工作中,有效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基层治理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睢宁县依托综合治理服务中心,整合12345热线、短信、邮箱等多元渠道,打造“数字治理云平台”,建立“信息归集—流转交办—处理反馈—督查督办—核查结案—考核评价”六步闭环机制。通过线上全程督查,累计跟踪问效百余件,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跟踪、件件有评价”。

邳州市以信息化匹配“需求清单”,及时将需求、问题与资源、政策相匹配,实现靶向攻击。东湖街道采取“四个一”实现数据赋能,对民情数据实行一库统管、对社工走访管理实行一图调度、对网络舆情实行一屏预警、对社工考评实行一网考核,用AI赋能基层治理。

鼓楼区牌楼街道依托“智慧鼓楼”社区平台,通过“一键提交—接单即办—限时办结”,推动失业金申领、退休人员待遇资格认证等业务实现“不见面办理”,切实把办事的“窗口”转移到群众的“指尖”。同时依托数字化治理平台和移动终端,加强街社两级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遇到安全隐患等需要上下协同解决的问题,社区网格员第一时间将信息上传至治理中心,治理中心分类分流到各职能科室,推动问题快速办理解决,逐步形成“一屏管控、一键智管、上下联动”的数智管理场景。

从“脚板走访”到“数据跑路”,从“经验判断”到“智能预警”,徐州以数字赋能推动基层治理手段迭代升级,让干部下沉的“人力优势”与科技支撑的“智能优势”相得益彰。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