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思恒 周翔宇
彭城七里7个文脉片区中的“回龙巷陌”片区,面积共15.46公顷。北至青年路,东至解放路,南至建国东路,西至中山南路。该区域内有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古色古香,韵味悠长,并与古城墙遗址、快哉亭公园等文化古迹相连,人文氛围浓厚。
走进回龙窝,这里的老街巷藏着新韵味,岁月痕迹中透着鲜活。数百年烟火在青砖灰瓦间流转,斑驳灰墙间,深嵌着彭城的光阴故事。
夏日正是出游好时节,游人往来如织,新潮小店与古朴建筑错落相映,处处涌动着历史与当下交织的鲜活烟火。
老街区的鲜活日常
“前面就是回龙窝了吧?”一位河南游客从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走出来,刚穿过马路,望着眼前熙攘的人群轻声自语。
旁边的市民听见后搭话道:“对,就是这儿,过个桥拐弯就到了。
游客道了谢,脚步轻快地汇入人潮。人来人往,客流如织,作为徐州热门景区,这样的热闹在回龙窝本就是寻常光景。
对于这里的发展,商家和居民感触颇深。
走进“朱炳仁·铜”商铺,琳琅满目的铜制品旁,游客往来不绝。店员秉持“不是商家和顾客,是主人和游客”的理念,不追着推销,不打扰顾客观察,只在适当时递上热茶、讲述徐州历史文化,推荐美食与景点。
这样的互动场景在店内时常上演。顾客在领略铜艺之美的同时,总能收获宾至如归的暖意。“我们用心招待每一位顾客,以真情待人,想给游客留下好印象,让他们打心底里爱上徐州。”店主蒋欣原坦言,“看着徐州越来越火,游客越来越多,我是打心底里高兴。”
年过花甲的刘瑞香,就住在离回龙窝不远的一处老房子里,见证了回龙窝的蜕变。“以前这片都是老住户,夏天门口乘凉、冬天一起取暖,谁家做了饺子、包子,总是互相分分。”他指尖敲着街巷中古朴的石墙,眼里满是回忆。
老人爱热闹,刘瑞香告诉记者,眼看着回龙窝焕然一新,从普通居民区蜕变成闻名遐迩的景区,游人络绎不绝,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家乡越来越好了。
刘瑞香的小侄子褚翔昭在外地读大学,因为隔许久才来一次,总是能发现回龙窝的新变化:“回龙窝里有很多有趣的小店,最近我发现了一家植物相关的种子店,可以自己DIY手工艺品,看着还挺有意思的,过两天我要喊上朋友去体验。”
回龙窝旁,有一家开了十多年的小便利店,店主拾老板告诉记者,这两年门面刷成了深灰色,“这样跟回龙窝街巷的整体风格统一,游客看着也更加舒心。”他边说边给刚进门的游客递矿泉水,“现在生意也不错,毕竟来回龙窝游玩的人很多。”
清风吹过,夕阳把巷子染成暖金色,刘瑞香坐在街区中的椅子上,摇着蒲扇,看着三五成群的游客欢声笑语地走过。“我年纪大了,但看到城市充满活力,能受到年轻人喜欢,我心里是真开心啊。”
文旅业态丰富 打造良好体验
走进回龙窝的古巷,这里承载着传统的文化、古朴的民俗。古老的回龙窝是徐州这座城市的记忆,更是城市的文化沉淀。
“这里太适合拍照了,随手一拍就是大片,完全不需要特别修图。”来自河南平顶山的房女士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这些年她走遍大江南北,用镜头记录下无数风景,却对眼前这片建筑群情有独钟。
“这里的建筑很有特色,走在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座露天的艺术博物馆。抬手轻抚斑驳的墙面,指尖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转头又能遇见现代设计的巧妙构思。”房女士一边说着,一边举起相机,对着一处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转角按下快门,“你看,这样的画面,根本不需要后期修饰,本身就是一幅完美的作品。”
古巷的韵味不仅在于视觉的享受,更浸润在烟火气之中。
回龙夜肆的摊位前总是排着长队,香酥的臭豆腐、麻辣的烤面筋、油滋滋的烤猪蹄、香气四溢的铁板鱿鱼……各种风味在空气里交织,撩拨着人们的味蕾。
“品种又多又好吃,价格也很亲民,人均20元左右,我平时下班就爱来这吃晚饭。”李先生左手拿着大串鱿鱼,右手端着酸梅汤笑着说。
作为彭城七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同样重视传统文化与现场活动的体验。近年来,回龙窝在传统节日先后开展了新年文化笔墨传承、汉服场景还原历史、端午市集安康祝福等文化活动。
在普通节假日,这里则举办各种创意市集,融合时尚演艺、趣味体验、亲子市集、文艺展出等创新互动方式,构建全方位、全业态、全链条、全要素的创意市集新产业,成功吸引数百位市集摊主参与。
如今的回龙窝,正以“老院落里的新故事”吸引着八方来客。
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串联内部城墙博物馆、国潮汉风体验馆、手创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等众多历史文化及公益性项目,在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上下功夫,为游客提供全新院落式沉浸游览情景体验,打造属于徐州的“不夜城”。
●记者手记
夕阳漫过回龙窝的青砖黛瓦时,刘瑞香老人坐在巷口的石凳上,蒲扇摇出的风里,混着隔壁手作店飘来的檀香。他望着穿汉服拍照的姑娘们走过,忽然想起几十年前,这里的夏夜满是摇着蒲扇的街坊,谁家煮了饺子,整条巷弄都飘着香气。
这片北至青年路、南抵建国东路的15.46公顷街区,藏着徐州最生动的“双面镜”。古城墙斑驳砖石上,还能摸到岁月的纹路,转身却撞见年轻人在种子DIY店里,把本地草木的种子嵌进相框;“朱炳仁·铜”的展柜里,铜壶映着古城剪影,店员递来的热茶里,泡着的是“不是商家与顾客,是主人与游客”的热忱。
老住户的记忆与新访客的惊叹,在这里无缝衔接。开了十多年的便利店换了深灰门面,拾老板说“得跟巷子搭调”,递矿泉水时总不忘加句“前面拐角拍照好看”;褚翔昭隔着屏幕跟同学炫耀“老家又多了家有意思的店”,眼里的兴奋像极了游客镜头里闪烁的光。
端午的艾草香、新年的笔墨气、创意市集的欢笑声,还有夜肆里烤串的滋滋声,让这条老巷永远热气腾腾。刘瑞香看着夕阳把游客的影子拉长,忽然觉得,回龙窝最动人的不是青砖有多古老,而是老墙里总能长出新故事——就像那些在石缝里冒出的青苔,既贴着岁月的温度,又带着蓬勃的生机。
这里的每块砖都记得过去,每条巷都向着现在。当暮色点亮灯笼,你会懂:所谓文脉,从来不是封存在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老住户的笑、年轻人的闹,是新旧碰撞时,那声温柔又有力的城市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