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3

睢宁儿童画 童眼观世界 稚笔写缤纷 徐州日报 | 2025-07-26 

本报记者 吴一凡 实习生 吴子豪

睢宁儿童画

睢宁儿童画,在1955年孕育破土,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每一张儿童画都承载着孩子们内心最为质朴、最为纯粹的愿望。它新颖明快的乡土气息,稚趣天成、生机盎然的独特风貌,不仅是中国艺术的代表,同时也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为世界了解睢宁、睢宁走向世界架起了金桥。

●受访人

朱永,出生于1964年,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是睢宁县王集镇中心小学学生口中“最亲近”“最有趣”的老师,让一代代孩子拥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在苏北平原的沃土之上,有一种色彩,源自孩童澄澈的眼眸;有一种线条,生长于泥土与炊烟之间。它不依托丹青重彩,在天然水彩的点染中,绽放出生命最本真的绚烂——这便是睢宁儿童画。

从1955年李训哲老师于作业本边缘瞥见的稚嫩笔触,到南斯拉夫国际画展上的金牌;从农家少年朱永枕着第一盒水彩入梦,到40年坚守讲台点亮万千童心……睢宁儿童画,这朵根植乡野的艺术奇花,以最朴素的纸笔为经纬,编织着孩童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承载着一代代守护者坚韧的初心。它不仅是线条与色彩的舞蹈,更是一场跨越70年的深情对话——童真与乡愁共振,天真与匠心交融,在方寸画纸间,刻下了一个乡土中国生生不息的艺术史诗,点亮了一盏盏永不熄灭的心灯。

丹青初绽 星火燃梦

1955年,睢宁实验小学的美术教师李训哲,偶然间发现孩子们在课余时间,用手中的铅笔在作业本边缘、课本空白处,认真勾勒着心中的世界。

那灵动的线条,虽略显稚嫩,却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好奇。深受触动的李训哲,决心成立一个美术兴趣小组,开启了睢宁儿童画的启蒙之路。当时,物资匮乏,孩子们没有专业的画纸,便在废旧报纸、泛黄的作业本背面创作;没有颜料,就采集大自然中的色彩,用凤仙花捣出鲜艳的红色,以南瓜花挤出明亮的鹅黄,将桑椹汁调制成神秘的深紫,用这些天然颜料为画作添彩。他们描绘着田间劳作的身影、屋檐下筑巢的燕子、放学路上的伙伴,将生活中的点滴美好,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记录下来。

随着时间流逝,睢宁儿童画也渐渐发展,真正让它声名远扬的是:1981年4月在南斯拉夫举办的国际儿童画大展,中国共有 15 幅作品荣获大展唯一一组金牌,其中7 幅来自睢宁儿童之手。

这一辉煌成绩让睢宁儿童画受到广泛关注。此后,睢宁儿童画创作愈发活跃,作品不断在国际赛事中斩获佳绩,其风格也愈发鲜明。它们以新颖明快的乡土气息,展现孩子们独特的思维与非凡的创造力,大胆的夸张、灵动的变形,形成了稚趣天成、生机盎然的独特风貌。

在睢宁儿童画发展的漫漫长路上,朱永宛如一颗闪耀的星辰,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他凭借坚强与毅力,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探索出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法,一教便是40多年。朱永见证着睢宁儿童画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扬,也以自己的力量,为睢宁儿童画的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在这艺术长河的岸边,坚定地守护着孩子们的绘画梦想。

童野薪传 心灯不熄

“教书是一辈子的事情”。

上世纪80年代的教室,就算是大城市里的课堂,条件也不算好,更别提农村的初中了。在朱永读书时,黑板是用水泥浇筑而成,课程也只有语文、数学能凑出老师,不过,也正是这样的条件让朱永的教书梦得到了第一勺肥料。

农村学校的资源匮乏,使得学校的美术课迟迟无法开设,杨树兴老师在听说朱永的画画得不错时,主动找到了他,让他给学校的孩子去上一节美术课。

在这样一节特别的美术课过后,学校的孩子因为激动不慎将朱永从椅子上撞了下来。面对前来关心的杨树兴老师,他说:“老师,我不痛。”接着又说:“我以后想在农村当一名美术老师。”

也许是被朱永的发言打动,杨树兴老师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了一部分给朱永买了人生中第一套水彩。“我可珍惜这套水彩了,那时候天天睡觉都抱着它。”朱永讲到这套水彩时眼神都明亮了起来,嘴角也弥漫出笑意。这套来之不易的水彩也让朱永养成了一个信条:一定要珍惜画材,学习用品。后来朱永教的每一届学生都听过他的这句教导。

在收到了许明美校长的邀请之后,朱永当了小学美术老师,在教学当中的困难使他明白自己还有诸多不足。他为了提升自己,选择去函授继续进修,可2000元钱的学费又成了阻挡他的大山。好在朱永的父亲十分支持他,卖了自己家里的牲畜与粮食,为朱永凑齐了学费。

朱永一边学习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一边应用到学生身上。就这样,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朱永找到了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并在这个讲台上坚守了下来。

走进朱永的课堂,讲台上的朱永正在讲述着睢宁儿童画的要领。不仅是口头上讲,朱永手上的动作也一刻不停,他的粉笔在黑板上一直圈圈画画,正如40年前第一次站上讲台时,他画的那幅《熊猫吃竹子》。讲到兴头上他也会把学生聚到一起,拿一张白纸,执一支画笔,给学生示范该如何才能画好一幅儿童画。

“每幅画就是孩子的心电图,能知道他在想什么,他内心的快乐在哪里。”朱永认为,儿童画最重要的是要真实反映孩子的内心所想。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所谓的绘画技巧倒在其次,如果想象力被这些所谓的技巧所掣肘,那么反倒是本末倒置了。

“如果儿童没有发展到相应的阶段,即使画得像机器一样工整漂亮,那也是‘假画’,唬的是急于看见教学成效的人,对于孩子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益处。”朱永说,儿童画讲究的是一个循序渐进,阶段性的进步才是健康的,充满活力的。

“不用怕,我们的画是没有标准的,你画出来的就是你的标准。” 在教学过程中,朱永倡导自然、真实、随性的绘画风格,这种纯真的理念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三观也被这如同春雨般细腻的艺术特质所浇灌、培养。因此,在朱永的课堂内,孩子们总是可以无所顾忌地将自己内心所想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在白纸上。

朱永常说“以我手画我心”,正是这样的教学理念才会让我们看到的儿童画充满童趣,充满童心。

创新发展 传承延续

在教学生涯中,朱永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了多次创新与改进,他不仅设计出了一套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还创新性地尝试了跨学科教学,将阅读、写作、游戏等元素与美术活动相结合,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新鲜的学习体验,还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

不仅如此,朱永还借鉴了徐州汉画像石拓片的特点,探索出用于绘制儿童吹塑版画的“水蜡排斥法”,引导学生先用蜡笔绘制出画面的主体部分,再用水粉颜料刷涂背景,由于蜡笔与水粉互不相融,两者会自然分离,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这样既有传承也有创新的方法,好玩又好用,成功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热情,这样孩子们的想象力能够被更大程度地展现出来。

不仅仅是在教学生涯上,朱永在教师的培养上也同样下了不少功夫。在朱永成名后,有好多学校出高薪想将他挖走,可他明白城里不缺老师农村缺,这里的孩子如果少了一个老师都有可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朱永拒绝了其他学校的好意。

2014年,朱永主导的“朱永名师工作室”挂牌,在这之后,他走遍睢宁城乡的每一所中小学,将自己积累的美术教学经验无私地分享给其他老师。

他的工作室走出了好几位优秀的老师,包括3名副高职称教师、20余名中级职称教师,使乡村教育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现在朱永依旧奋斗在讲台上,可以说,朱永几乎是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奉献给了儿童画。

看似简单的儿童画背后藏着的是朱永40多年的教学生涯,小小的一根画笔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展出的一幅幅儿童画不仅是朱永的心血,更是孩子们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