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永康
“快看!南瓜在荡秋千!”
第一次走进丰县华山镇小史楼村的人,十有八九会发出这样的惊呼。阳光透过塑料薄膜,把棚里照得亮堂堂,一个个墨绿色的大南瓜,像巨型风铃一样挂在藤蔓上。
“以前南瓜睡大地,现在南瓜住‘上铺’!”种植户毕思永的一句话逗笑了大伙。
2022年,毕思永“脑洞大开”,把南瓜藤请上了特制的“空中吊床”。没想到这一吊,竟吊出了新天地。“这种方式通风采光好,能减少病虫害,空间利用率也高,结出的果实能充分生长,和市面上的普通南瓜相比,口感更好、肉质更结实,很受市场欢迎。”毕思永表示,采用悬吊种植后,南瓜的通风与采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不仅色泽均匀、形态优美,而且长得周正,最长的可达1.5米左右。
清晨8点,大棚内已是一片繁忙景象。“今天第一车,4000斤!”毕思永话音未落,合肥的客商已经在大棚门口排起了队。
原来,小史楼村的南瓜还没下藤,就被预订一空。客商们干脆把收购点搬到了村口,摘满即走,南瓜们坐着货车“远嫁”北上广,成了大城市市民餐桌上的“香饽饽”。
“今天是第一次采收,还没采完。平时我们大概三四天采摘一次。”毕思永说,“去年种植的20多个棚的‘吊南瓜’效益不错,今年便将种植规模扩大了一倍,达到46个棚,亩产可达10000多斤。”
由于品相周正、口感上佳,这些“吊南瓜”根本不愁销路。早在采收前,外地客商就已提前预订,形成了“订单种植+定向收购”的销售模式。
小史楼村的农业发展亮点不止“吊南瓜”种植。该村通过科学规划和产业布局,采用“一棚多用,接茬轮作”的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毕思永解释道:“我的大棚在种植完羊肚菌后种‘吊南瓜’,同时在南瓜下方也可以套种花生、毛豆等作物。从7月到11月南瓜丰收后,接着种蒜苗,收完蒜苗再种土豆,一年下来最多能轮作三茬,效益非常好。”
这种“棚不闲、地不荒”的轮作模式,正是小史楼村蔬菜产业蓬勃发展的秘诀。近年来,小史楼村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积极整合土地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大棚产业,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小史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彬自豪地介绍:“目前我们村有260余座蔬菜大棚,占地300余亩,主要种植‘吊南瓜’、茄子、辣椒、土豆、西瓜等鲜食蔬果,还有占地70余亩的‘苏翠一号’标准化梨园,以及占地200余亩的羊肚菌和木耳菜种植基地。这些产业不仅给种植户带来了可观效益,还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增加了村集体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