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8

徐州乡镇医生用“想法”点亮《柳叶刀》 徐州日报 | 2025-07-21 

本报记者 晏飞

YangQizhi是谁?医学圈炸开了锅!

最新一期的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上,并列第一作者YangQizhi的通信地址不是科研机构,而是中国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黄集镇卫生院!

乡镇卫生院名不见经传的医生竟然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上发表影响因子7.6的高质量学术论文?他是怎么做到的?

这篇论文在学术圈流传开时,质疑声如潮而至:一个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怎可能突破顶尖科研壁垒?究竟是会写论文的医生“下放”到了黄集镇卫生院,还是这里培养出了学术天才?他哪来的科研经费?

杨棋智今年32岁,本科毕业于徐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9年取得规培证后在黄集镇卫生院工作至今,其间考取扬州大学外科学专业在职研究生。

“数据就在那里,谁都能看见”

杨棋智的“《柳叶刀》突围”始于一次平常的阅读。几年前,一份更新全球癌症趋势报告引起他的注意:肺癌发病率在中国已跃居首位。“数据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开的,谁都能下载。”他滑动鼠标调出密密麻麻的数据库,“但想到用它做中国30年肺癌疾病负担分析的,只有我们。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人在哪里不重要,想法很重要。”

研究启动后,论文作者栏很快汇集了来自武汉、扬州甚至国际机构的小伙伴。这些合作者几乎都是通过他此前发表的论文主动联系而来,无人介意通信地址里的“黄集镇卫生院”。

基层资源匮乏?他自有破解之道:WHO全球开放数据库成为他的“云实验室”。没有科研经费?个人笔记本电脑是唯一工具:大型运算有云服务器。没有实验室?深夜值班室、午休的门诊室,都是他的“研究基地”。

“最完美的评价来自陌生人”

“其实《柳叶刀-区域健康》上发表的这篇文章不是最厉害的,只是《柳叶刀》比较出名被大家关注罢了。”杨棋智说,在这篇论文发表之前,他已经在国外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篇论文。

当被问到第一篇国际论文发表时的情景,杨棋智眼中闪过光。当时他把分析胃癌负担的论文投向《美国胃肠病学》期刊:这本胃肠领域顶级杂志影响因子甚至高于后来发表的《柳叶刀》。

论文投出之后不久杨棋智就收到了审稿人的邮件。他清晰记得审稿人的评语:“This article is very perfect(这篇文章非常完美)。”这篇影响因子达到12.5的高分论文,彻底击碎了学术圈的门第之见,这也极大鼓励了杨棋智。

随后,《衰老研究评论》等国际权威刊物相继出现“徐州市铜山区黄集镇卫生院”为通信地址的论文。更意外的是,国内某院士看到杨棋智的论文后,主动邀请这个乡镇医生帮其审稿。“反复确认邮件并向导师确认真伪后,我才相信学术殿堂真能看见乡间小路。”杨棋智笑道。

扎根基层医院实现学术梦想

当众人惊异于杨棋智在《柳叶刀》的炫目亮相时,鲜有人注意此前《美国胃肠病学》等更高峰已被默默征服;当质疑者争论“谁成就了谁”,杨棋智早已用行动作答:论文署名栏里,“Huangji Town Health Center(黄集镇卫生院)”始终坚定地站在“Yangzhou University(扬州大学)”之前。

这种视野扎根于双重身份:论文作者单位栏里,“黄集镇卫生院”和“扬州大学”并列。前者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后者是在职硕士的培养地。“黄集镇卫生院是我的根,无论是在职读研期间还是做学术期间,领导、同事和家人都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杨棋智说。

“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这几篇论文都依托于WHO的公开数据库。医疗数据库的建设太重要了。”杨棋智清楚看见基层的宝藏,“前几天我注意到,徐州6家医院获评国家五级以上电子病历单位,海量临床数据正沉睡其中。现在缺的是发现价值的眼睛和想法。”

提到未来的学术梦想,杨棋智说他想建立中国的临床特定病种的多模态、多中心单病数据库,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构建疾病大语言模型,以推进疾病个体化诊治实现以及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支持临床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他更想寻找窗口创办中国自己的高分 SCI 期刊。“是时候赚外国人的版面费了!”杨棋智笑着说。

采访结束时暮色已沉,杨棋智重新打开笔记本,屏幕蓝光映亮诊室一角。窗外,黄集镇卫生院红亮的十字标志在渐暗的天色中亮了起来。

黄集镇卫生院院长卢海洋表示:在杨棋智的身上,理想主义的光芒未曾被乡镇的烟火气所遮蔽。在这个信息差被互联网碾平的时代,他证明了真正的学术藩篱不在平台高低,而在于能否在基层的土壤里培育出瞭望星空的眼界。医院将为其学术梦想提供一切便利。

当无数医疗数据仍在黑暗中沉睡,那双从黄集镇望向世界的眼睛,或许正孕育着改变中国基层医疗的下一个可能。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