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8

精打算盘优服务 徐州日报 | 2025-07-21 

本报记者 马永康

7月2日,在丰县顺河镇焦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外,连片怒放的月季花如火焰般热烈燃烧,映照出村民脸上的喜悦。村党支部书记周建政站在花丛边,目光越过繁花,投向纵横交织的崭新道路与远处生机盎然的菊花田。“五年,没有一天敢松劲。”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一位乡村带头人的负重笃行。焦庄村的蜕变,正从这里悄然绽放。

路通民生兴

五年前的焦庄村,泥土路与水泥路交错纵横,雨天泥泞不堪,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那时村民谈及村里的路,总是摇头叹气,满心的无奈与期盼。

回忆起上任时决心修路的场景,周建政仍历历在目:“那时候是真难!家家户户情况各异,有的地方窄得只容一人过,有的地方堆着多年的杂物。”他深知“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于是带着村“两委”一班人,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发动村民捐款捐物,投身于村庄道路硬化工程中。从设计规划到施工监督,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与汗水。

如今,那些曾经让村民头疼的泥土路,早已被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所取代,“户户通”的水泥路如同银色的脉络,通向居民的家门口。沟渠也修整一新,清水潺潺流淌。“以前赶上下雨,穿着胶鞋都拔不出脚来,现在下雨天出门鞋都不沾泥了!”村民李大姐的言语间满是舒心与踏实。

路通了,焦庄村的发展随之步入了快车道。村里崭新的设施大棚格外引人注目,6座大棚整齐排列,棚内自动喷淋、通风系统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处处彰显着现代农业的气息,成为焦庄村农业发展的“希望田野”。

“一直以来焦庄村都以传统农业为主,这6座大棚建好之后,开启了焦庄村的农业新赛道。”周建政站在大棚旁,向记者详细阐述着未来几年焦庄村的发展蓝图。

零散地里的“金色”算盘

道路通畅仅是起点。如何激活沉睡的土地资源,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周建政的目光投向村里那些房前屋后、坑塘周边的零散地块。“房前屋后的零散地荒着可惜,种粮又不成规模,能不能种一些经济作物?”

为此,周建政买来资料,开始研究适合在焦庄村种植的中药材和经济作物。经过调研,他发现菊花不仅观赏性强,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且适合在焦庄村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种植。于是,他决定引导村民在零散地块上种植菊花。

在周建政的推动下,村办合作社巧妙整合起这些碎片化土地。村民既可以选择流转闲置地获取稳定租金,也能优先参与菊花种植管理,挣取劳务费。“一‘菊’两得”的策略应运而生:金丝皇菊、香菊等特色菊花绽放时扮靓村庄,精心管理和收购加工后,经济效益也源源不断流入村里。

村民老周家两亩零散地原种了几棵树,5年后才卖了1500元。今年在村里耐心劝说下,他爽快流转给了合作社。“村里承包5年,租金算下来能有那个收入的3倍!”老周掰着指头算得清楚,“关键是省心啊,村干部带头统一种、统一管,我还能去地里干活挣工钱,双份进账!”

“田间外卖”服务

闲置地整合了,参与田间劳作的村民多了,新的民生痛点却悄然浮现:农忙时节,尤其是夏收秋种,许多村民起早贪黑在地里忙碌,常常只能用冷饭冷菜应付一口。

“农忙时得让乡亲们吃上热乎饭!”周建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村“两委”商议,原本服务于村里老人的“幸福小院”迅速拓展功能——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农忙大食堂”应运而生,更创新推出“田间外卖”服务。

正午时分,麦浪翻滚的田埂边准时出现了送餐的三轮车。热气腾腾的大馒头、喷香的豆角炒肉、清爽的拌黄瓜,还有一碗解暑绿豆汤。“热乎的,这比啃冷烧饼强一百倍!”田间地头休息的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正享用着这份贴心的午餐。

这种精准对接农忙需求的“保姆式”服务,暖胃更暖心。农忙食堂的烟火气,成了焦庄田野上最动人的风景。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