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传宝
夏日的朝霞刚刚洒满天空,铜山区大彭镇夹河寨村的百亩葡萄园就已经醒了。63岁的村民李素云挎着竹篮,踩着田埂走到葡萄架下,用剪刀熟练地将一大串紫红的“巨峰”葡萄轻轻剪下,熟练地放进竹篮里。“这活儿得轻手轻脚,不然伤了果面,卖不上价。”她笑着说,“这一大串能卖到10多块钱。”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该村村民李加宝的父亲李宗喜在自家农田里试种第一棵葡萄苗,到如今百余户连片种植近百亩葡萄;从当年亩产不足千斤、每斤卖不到1 块钱,到现在亩产稳定在4000斤、精品果能卖5元一斤;从村民守着贫瘠土地靠天吃饭,到如今的葡萄产业“酿”出甜蜜生活;夹河寨村的葡萄藤,不仅爬满了田间地头,更爬进了村民的好日子里,结出了一串又一串“甜蜜的果实”。
从“望天收”到“经济田”
夹河寨村的老人们总说,这片土地“饿过肚子”。村子地处大彭镇西侧,土地贫瘠,种玉米、小麦亩产都不高,遇上涝年甚至颗粒无收。上个世纪80年代,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不少年轻人背着行囊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守着“种啥啥不成”的薄田叹气。
乡亲们看着村里闲置的土地,心里像压了块石头。穷则思变,以李宗喜为首的三户比较有远见的村民认为,传统农作物经济效益低,大彭镇离市区近,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水果的需求量一定会增加。他们率先突破固有思维,决定改种葡萄,说干就干,李宗喜把自家的1亩荒地辟出来做试验田,自己掏出积蓄买肥料、搭架子。
头一年,葡萄苗刚栽下就遇上连阴雨,一半的苗烂了根。李宗喜在地里看着蔫巴巴的幼苗直掉眼泪。他连夜请来了镇林业站的技术员,才知道传统农业的农田得先“改良”—— 每亩撒3 吨石膏粉降碱,再铺 20 公分厚的河沙防涝。 通过“改良”,李宗喜成功种植出葡萄,成为当时果品市场的“新贵”。
科学种植“鼓了腰包”
如今,百亩葡萄园郁郁葱葱,葡萄架下缀满了果实,也甜透了村民的心。紫红的巨峰、翠绿的阳光玫瑰, 摘了两筐送到镇上集市,不到半小时就被抢光,还被市区的超市老板追着要货。附近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果业老板更是开着车来收购。
村民们算了笔账:“一亩苗成本3000块,亩产 4000 斤,就算卖3块一斤,也能挣9000块,比种麦子强多了。”
看着真金白银的收益,村民们动了心。可新的问题来了:品种杂、技术差,种出的葡萄大小不一、甜度不够。 得请 “外援” ,大彭镇林业站的技术员到村驻点。技术员手把手教村民“疏花疏果”—— 每串葡萄只留 30 粒,保证养分集中;还推广“避雨栽培”技术,在葡萄架上搭起透明薄膜,既能防暴雨,又能减少病虫害。
最早跟着学习新技术的村民李月兰说:“一开始沿用老法子,结果葡萄着色不匀,卖不上价。现在,大家看到了 ‘科技的力量’:葡萄园的温度、湿度要控制,葡萄成熟期能精准调控,糖度比露天种植高3—5度。葡萄价格更是比原先高许多。”
从“卖鲜果”到“全利用”
“葡萄熟了愁销路,这是咱种葡萄头十年最头疼的事。”2009年夏天,村里的巨峰葡萄丰收,可收购价突然跌到1.5元一斤,不少村民把卖不掉的葡萄倒在沟里,心疼得直掉泪。
后来,大彭镇林业站技术员发现夹河寨村的葡萄甜度高、酸度适中,特别适合酿蒸馏酒。镇林业站工作人员帮忙联系酒庄,把滞销的葡萄推荐给酒庄酿酒,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
葡萄藤上的“宝贝”远不止果实。市里一个做外贸的老板,看到葡萄藤上的叶子又大又绿,说这在欧洲是“宝贝”,能做罐头。可村民们不信:“喂猪都嫌老的叶子,还能出口?”老板当场签了收购协议:“只要没虫眼、没黄叶,一斤3元钱。”
葡萄藤的“下脚料”也被算得明明白白。村民王贵才以前把修剪下来的葡萄藤当柴烧,现在却当成了“宝贝”。他和一家饲料厂合作,把葡萄藤粉碎、发酵,做成牛饲料,一吨能卖800元。“咱村一年修剪下来的葡萄藤有100吨,能做60吨饲料,这就是近5万块啊!”
还有村民琢磨着把葡萄皮做成花青素提取原料,让葡萄“从头到脚”都值钱。产业链的延伸,让夹河寨村的葡萄有了“抗风险能力”。
“少数富”带动“大家富”
葡萄园内,65岁的王继业一边给葡萄疏果,一边算着收入账。他是村里的低保户,老伴瘫痪在床,儿子在外打工,日子过得紧巴巴。2013年,他家改种葡萄后,现在不仅脱了贫,还攒下了十几万块的养老钱。
在夹河寨村,这样通过葡萄产业改变生活的村民有100 多户。“要让大家富,得先让大家会。”大彭镇林业站站长徐良飞介绍,他们定期到田间地头进行葡萄种植培训,并进行现场指导。48 岁的李开放以前在外打零工,2015年回乡学种葡萄,在专家指导下,种了5亩“阳光玫瑰”,去年纯挣15万元,还带动周边3户村民跟着种。现在村里有20名像他这样的“土专家”,每人都带着几户村民种葡萄。
直播带货拓宽销售渠道
28岁的张辉是村里的“葡萄主播”,2021年从外地打工回乡,用手机直播卖葡萄,一年能卖50多万元,还带动10个年轻人加入“村播”队伍。“以前觉得农村没前途,现在才发现,家乡的葡萄比城里的写字楼更有奔头。”张辉说,他打算今年扩建直播间,把村里的葡萄卖到更多的地方。
大彭镇宣传委员王金凤说,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优质农产品因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面临销售渠道狭窄、市场认知度低等问题,导致农产品滞销,农民收入受到影响。为解决这些问题,镇里一是加大夹河寨村葡萄的宣传力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销售量。利用抖音、快手、直播等方式全方位推广销售。二是搭建销售平台,主动对接雨润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拓宽葡萄销售渠道。三是安排镇林业站做好技术保障服务。
夕阳西下,百亩葡萄园披上金色的霞光,一串串葡萄像紫色的玛瑙挂在枝头。夹河寨村的故事,是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这里的葡萄,不仅甜在舌尖,更甜在心里;不仅富了口袋,更富了日子。正如村民们常说的那句话:“这葡萄藤,爬得越高,咱的日子就越红火。”
这些经验可复制可推广
在多年实践中,夹河寨村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地的葡萄种植“黄金法则”,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
1.定植时讲究“深沟浅栽”
挖80公分深的定植沟,底层铺30公分秸秆改土,中层施足发酵有机肥,幼苗嫁接口高出地面5公分,防止病菌侵入。另外,葡萄成熟季节,如果遇上连阴雨,淋雨的葡萄不仅颜色不好看卖不上价,还容易坏掉,在葡萄架上方采用“V形架”设计雨棚,行距3米、株距1.5米,既保证通风透光,又遮雨方便作业,比传统棚架产量提高20%。
2.修剪是提质增产的关键
冬季修剪在落叶后20天进行,结果母枝留3—5个饱满芽短截,每亩保留结果枝2000条左右;夏季则要反复摘心,结果枝在花穗上留6片叶摘心,副梢留1片叶反复掐尖,保证养分集中供给果实。虽然产量少了,但单价能提高。
3.在水肥管理上,坚持“三肥五水”
秋施基肥(每亩8吨腐熟有机肥+100斤过磷酸钙),萌芽期追氮肥,膨果期追磷钾肥;萌芽水浇透,花前水轻浇,膨果水勤浇,着色期控水,封冻水饱灌。采用“水肥一体化”系统,将溶解后的肥料通过滴灌带精准输送到根系,肥料利用率从30%提高到80%,还能节水60%。
4.病虫害防治推行“绿色防控”
3月下旬喷石硫合剂清园,4月挂黄板诱杀蚜虫,5月用性诱剂对付透翅蛾,6月套袋前喷生物农药,整个生长期基本不用化学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