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2

礼轻情重 徐州日报 | 2025-07-21 

本报记者 郭明婧 马思为

7月20日夜,常州队与徐州队比赛的喧嚣渐渐平息。

赛场之外,三份特别的礼物悄然传递着别样的温暖,一对手鞠球、一枚香包、一封信笺载着徐常两地的深厚情谊。

一对球,传不尽的两地情谊

“哇!好精美的球啊!”7月20日下午,在G9251次“球迷专列”上,一对精致的手鞠球引得现场惊叹连连。

蓝色球面上满是黄白渐变的六边形图案,远看恰似一枚充满艺术感的足球。另一个黄色的手鞠球上绣着花叶,“金玉满堂”的名字寄托着对常州的美好祝福。

这两个手鞠球,是徐州市云龙区送给常州的一份礼物,由当地手鞠球艺术非遗传承人薛丽娜精心制作。

细线缠绕成球,经过精密的几何分割定位,再手工绣上纹样。一对手鞠球上细密的针脚,凝聚着含蓄委婉的情感表达。

手鞠球,源自古代蹴鞠,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历经千年演变,已经从运动器材化身艺术瑰宝。而最珍贵的,则是手鞠球所承载着的礼尚往来的深刻含义。

“自古就有亲友间互赠手鞠球以表达祝福和好运的传统。它不仅是手工艺品,更是传递情感和祝福的载体。”薛丽娜介绍道。

此次,徐州将手鞠球赠予常州,以非遗为媒,愿两地赛出精彩、友谊长存!

一枚香包,绣不完的兄弟情深

传统香包也玩出了新花样。这些来自马庄的足球造型香包,装在透明礼盒里,系着墨绿色丝带,跳出传统框架,成了徐州与常州情谊的见证者。

“苏超传深情 徐常一家亲”,针脚里缝的不只是字,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连接着两座城。

香包里,中草药香气悠悠散开,传统文化借着足球赛事、苏超热度,挣脱案头赏玩的“小天地”,随着足球滚动,飘进欢呼人群,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这款为“苏超”定制的非遗新品,让传统刺绣跃入竞技场:从街巷深处的文化漫游,到绿茵场上的非遗焕新,徐州正以香包为媒,用一针一线绣出文化新篇。

从楚汉风骨里走来的马庄香包,以前靠传统样式传递民俗温度,如今借着足球“破圈”,让古老技艺和现代体育碰撞出火花。当常州的朋友们捧着这个香包,闻到的是中草药香,摸到的是马庄人的巧思,感受到的是徐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恰如香包上的那句刺绣:“徐常一家亲”,小小的香包散发出兄弟城市之间的情谊芬芳。

一封信,道不休的纸短情长

比赛结束后,当常州工作人员推开徐州队休息室的门,迎接他们的除了收拾干净的环境,还有桌面上一封满含深情的信笺。

信上寥寥数语,以诗意的笔触,瞬间将两座城市的灵魂拉近。“龙城的桨声摇过云龙湖畔,我裹着户部山巷的炊烟与你在绿茵相遇。愿龙城与彭城继续并肩驰骋,心有灵犀,快意如风。”桨声悠悠,是常州古运河流淌千年的韵律,常州的灵动与徐州的俊美,在质朴而温情的意境中相连。

绿茵场上的相遇,因此被赋予了超越竞技的浪漫色彩。它不再是简单的对抗,而是两座城市,带着各自独特的历史文脉与生活气息,在时代舞台上的一次深情对望。

三份礼物,传递的是尊重、理解与惺惺相惜的城市情谊,为这场比赛写下了最动人的注脚。

而两地之间的情谊又何止三份礼物?

比赛前网络上的“情歌对唱”,专列抵达时客队医疗队为记者送上的降温冰袋和防暑药品,奥体中心外两地亲昵互动的恐龙,看台上不分彼此的祝福与呐喊,赛场外深情交握的双手……每一个瞬间、每一次互动,都是徐常两地情谊的具象体现。

当龙城的桨声与彭城的炊烟在绿茵故事里交织,当“快意如风”的祝福在双城间回荡,“苏超”的赛场,已然成为见证城市品格、弘扬文明风尚的广阔舞台。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