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艾
入伏第一天,常州奥体中心体育场迎来一场特殊的“南北对话”——“苏超”徐州队客场挑战常州队。场外,两座城市的灵魂密码却藏在餐食中:徐州人捧起粗犷热辣的肉酱米线,常州人则偏爱细若银丝的精致汤面。这一碗之差,恰是两种地域性格的味觉宣言。
“重口味”徐州人的米线江湖
“喝米线,不是吃米线”——这句徐州方言道破了米线的精髓。一碗合格的徐州米线,需以浓稠骨汤打底,覆上厚厚肉酱,再浇一勺鲜红辣油,最后淋上本地醋提香。食客必须“连粉带汤一起吸溜入口”,方算得其魂魄。这种粗放型饮食,折射出徐州人骨子里的北方豪情。
包容与务实:米线宛如一张空白画布,可容万物——肉酱、辣椒、酸醋、香菜皆可堆叠。恰如徐州人“烙馍卷万物”的智慧——一张薄饼能裹羊肉串、馓子,甚至卷起另一张油炸后的烙馍。
刚烈直率:重辣重咸是徐州菜的基因。地锅鸡“黑乎乎、黏乎乎、辣乎乎”的卖相被本地人笑称“三乎精神”,伏羊节里三伏天吃红油羊肉的“自虐式享受”,更将这份悍勇推向极致。
球场上的徐州队亦延续此风,主场上座率首破3万+,球迷口号“赢了一起狂,输了一起扛”,全城宛若一体。球员以“铮铮硬骨”著称,拼抢如干煸菜的猛火爆炒,追求“超燃绝杀”的酣畅。
银丝面里织就的江南心性
常州人的清晨,始于一碗细如发丝的银丝面。面条以精面粉擀至薄可透光,切作千丝,汤头需鸡骨、鳝骨慢熬,缀虾仁、鳝糊,鲜得“掉眉毛”。食客举箸轻搅,汤清面白,优雅如作画。同样,这碗面里藏着常州人的精神图谱。
精细与韧性:银丝之细,考验手艺更考验耐心。常州人擅长在微小处创造奇迹——无恐龙化石,便“无中生有”造出中华恐龙园;缺锂矿资源,却借新能源晋级“万亿之城”,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
豁达与巧思:即便“苏超”六场不胜、被戏谑“从常州变0州”,常州人却将自嘲化为文旅IP——文旅局发起“补笔画挑战”阅读量破亿,高考横幅写“超‘常’发挥,‘吊’打难题”。
球场上的常州队虽由教师、学生等业余球员组成,却以“拼至最后一分钟”的韧性著称。助理教练恽铮雨中抱头跪泣的画面,非是懦弱,而是对“差半鞋尖进球”的极致遗憾——这份至情至性,恰是精致表象下的热血内核。
当豪放遇上柔韧
火爆的“苏超”赛场,恰成两地性格的展演台。
徐州如米线汤头——浓烈外放:球员善强攻,球迷呐喊震天,仿佛要将辣椒般的激情泼洒全场。这份“茶杯喝白酒”的彪悍,源自地理烙印:徐州虽属江苏,却地处淮河北岸,文化血脉融贯鲁豫,饮食更近北方。
常州似银丝面汤——清而不淡:即便再遭败局,球队仍冷静复盘。市委常委会专题研讨《足球高质量发展三年计划》,以“胜负之外的发展格局”为要义。恰如城市转型之路:从“苏锡无常”的落寞到新能源之都的崛起,靠的是“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暗劲。
城市精神的共生
这场“米线VS银丝面”的较量,终将超越胜负。当徐州人用烙馍卷起常州大麻糕,当常州人在烧烤摊上接过油包肝——味觉的融合早已延展了精神的共鸣。
两城共享的,是对生活的热望:徐州伏羊节大啖羊肉的酣畅,常州青果巷名士风流的雅韵,皆在“苏超”的呐喊中汇成一句——“人这一辈子,定要见一次滚烫的众生相”。
毕竟,米线的粗瓷大碗与银丝面的青瓷小盏,盛放的是同一份滚烫:那是北雄南秀的交响,是刚烈与柔韧的和鸣,更是古老运河哺育出的华夏子民生生不息的江湖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