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3

积分善治推动居民自治 徐州日报 | 2025-07-19 

本报记者 马永康

走进丰县师寨镇河畔田园社区,只见几位老人走向社区食堂,步履从容。体育场上已有挥拍击球的声响,羽毛球在晨光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在这里,正通过积分善治推动居民自治,书写乡村治理的新篇章。

“最初是为了‘对付’那些厨余垃圾!”魏堂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董诚诚在社区服务中心的“积分超市”前,指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油盐酱醋、洗衣液等日用品,笑着回忆起这场变革的起点。

2021年,面对“垃圾围村”的窘境,村里尝试将垃圾分类与积分奖励挂钩,每户一本积分手册,若分类做得好,就能兑换实实在在的生活用品。“没想到几瓶酱油醋,真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董书记说。

小积分何以释放大能量?河畔田园社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看得见的改变,摸得着的实惠。

尝到甜头后,村民们对积分的热情日益高涨。2022年,这套“土办法”被注入全新内涵,升级为覆盖乡村治理多领域的精细化机制。

“环境美不美、邻里和不和、公益参与勤不勤,全都能‘算分’!”董诚诚翻开一本最新的评分细则手册,详细解释道。

手册里条款清晰:积极参与村里开展的各项工作、公益服务,加5分;协助调解邻里纠纷、参与公共空间治理,加5分;门前屋后整洁无杂物,加10 分…… 评分小组由党员、村民代表、志愿者组成,每月公开评议,分数直接公示在宣传栏和微信小程序里面。

村里还有微信小程序?伴随着记者的诧异,董诚诚打开微信,只见搜索栏输入“师寨镇河畔田园魏堂村积分管理”,一个简易而不简单的小程序里详细介绍着魏堂村积分申报规则、积分商城等系列便民服务。

“这是我们村的大学生给弄的,里面详细介绍了积分规则。”董诚诚说,“这个小程序给我们的积分管理提供了很大方便。”原来,魏堂村多年前就设立了温情满满的“励志奖学金”:为每位考上本科大学的本村学子送去奖学金和新行李箱,作为他们远行的温暖行囊。这份由行李箱承载的关怀,数年后化作服务乡邻的贴心代码,在数字空间里延续温情。

如今,村民随手点开微信小程序,不仅能清晰查阅自家积分明细和排名,兑换记录也一目了然。孟大哥在工作人员的指点下操作着手机,笑容朴实:“以前领东西要拿本子记,现在手机点点就好,用起来也很简单。”

“就冲这每月评比的积分,也得拾掇得利利索索,脸上有光啊!”在社区中心门口,刚用积分兑换了一桶洗衣液的村民李大姐爽朗笑道:“打扫好自己家门口的卫生本来就是应该的,现在村里面还给发奖励,更得好好干!”

在河畔田园社区魏堂村,积分制已悄然将“要我治理”转变为“我要治理”,成为村民共建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奖励形式也不断向更实惠拓展,激励村民们积极向善、追求美好。这背后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改善,更有可观的经济账。

董诚诚给我们算了一笔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本账:“我们初步估算,积分制推行后,相当于为村集体省下近三分之二的后期管护费用。”省下的宝贵资金回流至村内公共建设,铺成了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绿化带,化身为村民广场上崭新的健身器材,更转化为下一代魏堂学子行李箱中的那份助学奖励。

在探索积分治理的过程中,河畔田园社区魏堂村为居民们提供了更多元化、更便捷的服务。无论是藏书丰富的党群服务中心,还是热闹非凡的体育场所,抑或是经济实惠的社区食堂,这些都是社区对居民们深情厚谊的生动体现。正如董诚诚所说:“积分只是工具,核心是激发乡亲们心底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参与家园建设的自觉。乡村治理这条路,没有终点。”

■记者手记

在河畔田园社区,每一分积分都在撬动人心,每一次善行都在累积幸福。

从一瓶酱油的激励到整个社区的蝶变,这片土地上的探索证明:当治理的智慧根植于乡土的温度,当简单的规则点燃了参与的热情,那些关乎环境、关乎文化、关乎民生福祉的宏大命题,便能在无数微小的积分流转与日复一日的烟火温暖中,找到最坚实的支点和最澎湃的动能。

乡村振兴的密码,或许就藏在这一分一厘的真诚丈量、一户一院的携手共建之中。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