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海杰 实习生 蒋慧 张典
在全国上下深入推进“双碳”战略的浪潮中,江苏地质矿产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地研院”)作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管理的二级央企地质科研单位和江苏省科技厅管理的大院大所,以“地质立本、科技赋能”为发展理念,在碳监测、生态修复、固废利用等领域深耕细作,用一系列扎实成果践行着责任担当,为徐州、江苏乃至全国的绿色低碳发展贡献着地质力量。
科技赋能,构建碳监测“智慧网络”
“数据显示,徐州市某工业园区二氧化碳浓度均值较上月下降0.3%,重点企业排放数据均在管控范围内……”在江苏省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监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通过大屏实时监测区域碳排放动态。这个总投资2000万元的省级“双碳”重大载体项目,由江苏地研院牵头,联合中国矿业大学等共同建设,已成为区域碳管控的“神经中枢”。
走进平台实验室,一台台精密仪器正在运转。基于红外光谱原理的全天候二氧化碳监测设备,可同步采集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因子,数据通过网络实时传输至云端;无人机温室气体监测系统搭载高分辨率光学设备,能快速获取区域碳浓度分布图谱;线上碳排放自动核算模块已实现煤炭行业全覆盖,企业只需输入能耗数据,系统便会依据排放因子法自动生成核算报告。截至目前,平台已服务企业34家,为中电华创、江苏阚山发电等企业提供了精准的碳数据支撑。
“我们构建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就像给大地装上了‘碳CT’。”江苏地研院党委书记张谷春介绍,通过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站、移动监测设备的协同联动,已实现江苏省重点行业碳排放的可视化管控。该平台先后通过江苏省科技厅中期检查、省财政厅绩效评价,其研发的11项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为碳监测技术国产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生态修复,打造绿色发展“徐州样板”
作为徐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核心技术单位,江苏地研院牵头承担了江苏省重大科技专项——“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徐州市减排降碳关键技术研究及重大科技示范”,投入项目经费3000万元,开展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农业土壤质量提升及碳汇技术等前瞻性技术研究,在全国率先建设工程机械行业减排降碳全流程优化及示范应用和采石宕口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煤矸石是固废,更是宝贵的资源。该院针对矿区生态修复难题,创新推出“分层剥离、交错回填”工艺,将煤矸石分级筛分后用于采空区充填,表层覆盖土壤重构耕地,既解决了固废堆存问题,又新增了有效耕地。
“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复绿’,更要实现‘固碳’。”张谷春介绍,江苏地研院团队在修复区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立体监测体系,通过植被重建、土壤改良等措施,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该院向自然资源部积极申报了“京杭大运河(徐州段)生态廊道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远赴云南调研磷石膏固废生态修复技术,正在创新一系列新的生态修复技术,致力于徐州市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固废利用,开辟降碳增效“新路径”
在山东新查庄矿业有限公司某采矿工作面,一项“以废治水”的技术革新引发行业关注。江苏地研院研发的煤矸石基地质聚合物注浆材料,成功替代传统水泥用于矿井底板注浆,不仅堵水效果显著,成本还降低20%以上。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正在山东、安徽、山西等地加快推广,实现固废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因大量减少使用高耗能的水泥实现了大幅度减排二氧化碳的目标。
“每吨硫铁矿渣加工成地质聚合物材料,成本比水泥低17%-45%,还能消纳固废、减少污染。”在陕西白河县硫铁矿治理现场,技术人员算了一笔“绿色账”。该技术利用废弃矿渣制备耐酸注浆材料,用酸性废水拌合,实现“以废治废”,每年可减少酸性水外溢12万吨,保障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安全,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从煤矿防治水到采空区充填,从土壤修复到固碳材料研发,江苏地研院已形成矿山固废全产业链利用技术体系。近年来,该院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固废利用项目10余项,累计投入研发经费超亿元,研发的KEP注浆材料、生态炭肥等产品,累计消纳各类固废超百万吨,带动相关企业减排二氧化碳近50万吨,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作为驻苏央企,我们既要当好技术创新的‘排头兵’,更要做好绿色发展的‘践行者’。”张谷春表示,江苏地研院将持续深化“地质+双碳”融合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地质智慧和央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