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6

“小场景”撬动“大创新” 徐州日报 | 2025-07-18 

场景是链接技术与市场的纽带,推动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开放的场景资源,正成为城市竞逐的新赛道。在徐州,从低空经济到城市治理,从深地空间到具身智能,一个个创新场景持续扩容城市“场景库”,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场景1

数智技术融入阅读场景

泉山区图书馆开启阅读新范式

本报记者 周翔宇 实习生 陈静

7月15日,记者来到泉山区图书馆4楼的数字体验区,见到众多读者正带着好奇,兴致勃勃地尝试各类智能设备。

据悉,这一创新空间以AI数字馆员“泉小图”、高端影音一体机为核心,融合海量数字资源与智能交互技术,为读者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学习与阅读体验。

“泉小图”是泉山区图书馆今年上半年新引入的新款智能机器人。它以可视化数字人形象出现,能一站式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

它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具备智能问答、精准答疑功能,在资源推荐方面,可凭借先进算法实现个性推荐、精准选书;支持应用调取、智能检索,能帮助读者快速获取信息;还提供便捷导航和馆藏查询服务,方便读者了解资源分布。

读者与“泉小图”的互动方式多样,既可以线下喊“小泉小泉”唤醒它,也能通过点击屏幕话筒、访问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与其交流。无论是知识咨询还是生活难题,“泉小图”都能对答如流。

正在记者观察时,工作人员引导一名读者向“泉小图”寻求帮助,请它寻找一些关于健康知识方面的期刊,相关内容很快跃然屏上,过程丰富又便捷。

在机器人不远处,两位读者正使用影音一体机专注学习,十分投入。

“我们馆的影音一体机,内置内容丰富多样的数字资源包,涵盖2000集优质视频资源、2000集有声图书音频资源、600集国学系列有声音频、10000+国内外音乐鉴赏资源以及500种期刊资源。”泉山区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资源覆盖国学经典、人文历史、哲学艺术等各大领域,并且会不定期更新,确保读者能随时获取最新的信息。

体验区内,朗读亭里传来清晰的读书声,一位读者正诵读经典;附近“泉泉”“图图”两个机器人在区域内不时“巡逻”,随时提供帮助;大数据中心的电子屏幕上,借阅排行榜、到馆人次等数据实时更新,动态呈现着图书馆的活力。

数字体验区的打造,是泉山区图书馆“资源+科技+服务”融合的深度实践,在实现硬件升级的同时,也标志着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变革。当科技元素悄然融入阅读场景,知识的传递变得更高效、更生动,为“书香徐州”建设注入智慧力量。

场景2

在虚拟与现实间编织星际奇遇

本报记者 梁梦雨 实习生 谢昕芷

戴上VR眼镜坐上游戏座椅的瞬间,失重感骤然袭来:眼前是旋转的星云,双手操控的手柄传来有节奏的震动,仿佛真的驾驶飞碟穿越星际,科技与星际的碰撞在此刻变得触手可及。

这片虚拟奇境的缔造者,正是江苏拓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我们从VR、AR技术研发起家,不仅提供视觉上的震撼,更有互动操作带来的真实触感,让更多人触摸到数字世界的温度。”江苏拓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颜小龙的话语里,透露着这家企业从技术深耕到场景落地的成长轨迹。

自成立以来,江苏拓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数字科技创新为核心,成为国内第一批专业从事VR、AR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的企业,拥有超30000㎡的现代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近2000㎡的展示中心,业务范围涵盖XR产品研发与生产、VR科幻乐园运营与管理、VR文旅/智慧文旅、数字化展览展陈等诸多领域。

走进该公司建设的拓普文旅虚拟现实设备研发生产基地,一批国内领先、科技感十足的VR设备映入眼帘:星际飞碟、星际之塔、星际旋风、星际勇士等,让人瞬间沉浸于未来场景。

针对行业普遍存在的佩戴VR头显眩晕、内容质量不高等难题,公司研发团队持续攻关。通过技术创新,团队自主研发了曲柄结构控制、体感交互、全息成像等技术,打造了星际飞碟、星际之塔、星际旋风等星际系列产品,实现了动作与视觉的精准同步,解决了行业难题,为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体验。

“集团旗下品牌‘星际空间’,拥有VR科幻乐园加盟店5000余家,线下VR娱乐体验终端设备超过300000台。”颜小龙补充说,在数字化展览展陈方面,集团已完成300多个省市区各级展览展陈和文创设计项目,服务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机构,用科技为文化传承搭建新纽带。

目前,公司规模稳居全国行业前三,城市覆盖率达90%,还不断拓展海外市场,积极参加各类海外行业展会,产品畅销东南亚、拉美、北美、澳洲、欧洲等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一家综合性企业集团,江苏拓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续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50余项,先后荣获“数字文旅领军企业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

“我们将紧跟数字化行业发展动向,不断探索新技术的应用场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颜小龙坚定地表示。

场景3

让服务零障碍、监管更精准

AI相助,政务服务更高效

本报记者 王思恒

“王阿姨,您在这上面输入问题,马上就能获得答案。”近日,在徐州市自然资源登记中心永安分中心窗口,工作人员正手把手教市民王秀兰使用“线上苏小登”徐州不动产智能问答平台。

王秀兰在屏幕上输入问题:“家附近的不动产登记网点几点开门?如何获取我的住房证明?”不到3秒,平台就弹出了详细回复,不仅注明了网点的具体作息时间,还附带了咨询电话和办理住房证明的流程注意事项。

“现在办事真方便,不用排队,自己在家也能办理。”王秀兰对着屏幕竖起大拇指。

“借助DeepSeek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苏小登’能够理解复杂、多样的提问方式,即使市民表述不够专业,也能准确抓取关键信息。”徐州市自然资源登记中心永安分中心主任庄维表示,AI赋能政务服务,让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市民都能轻松获取所需信息,真正做到便民利民“零障碍”。

这种便捷体验背后,是AI技术对政务服务模式的重塑。今年3月,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正式引入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智能问答、业务系统优化、遥感监测等场景的创新应用,显著提升服务效率与监管精度。

从服务民生到守护自然资源,AI大模型的应用领域持续拓展。

依托千万级徐州高分遥感样本库,遥感大模型实现了两大突破,如同“天眼”般为自然资源保护提供全方位支持。一方面,通过自适应分割技术,仅需少量样本就能完成高精度模型训练,让耕地监测效率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借助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可动态监测耕地变化及国土空间变化等情况,为自然资源保护筑牢技术防线。

测绘地理信息业务同样搭上智能化的快车。通过对测绘规范、政策文件、管理制度等本地知识库的持续训练,实现人机对话场景下的高效信息检索与精准决策支持,让测绘行业管理咨询告别“大海捞针”式的低效模式。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引入是徐州自然资源管理数智化转型的重要一步,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化,必将为城市自然资源管理带来更高效、精准、智能的全新格局。”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优化算法以更好适配本地需求,提升分析推理精准度,积极探索智能审批、自动化巡查等创新应用场景,持续纳入最新政策与案例,确保业务开展和对外服务始终与时俱进。

培育新场景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

梁梦雨

近日,徐州出台《关于推进场景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意见》,锚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社会治理”领域,统筹推进全市场景建设,打造全要素、全周期、全领域的场景创新生态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到2027年,开放200个以上的场景机会”的目标,绝非简单的项目堆砌,而是通过“供场景、给机会”的机制,让技术创新在真实应用场景中完成从实验室到应用场景的跨越。

从智能制造工厂到智慧城市治理系统,徐州正将场景资源转化为发展新优势,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肥沃土壤。

场景建设的深意,在于构建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连接纽带。当人工智能算法嵌入城市治理,当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文旅体验,一个个场景创新汇聚成强大的系统动能,这正是场景作为聚合场的核心竞争力。

构建良性生态是场景建设的关键。徐州通过吸引社会资本、联动高校育才、促进技术反哺等多维度布局,让场景成为资本、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反应堆”。这种生态思维,既解决了新技术落地难题,又为创新提供了需求导向。

借场景机会和场景能力嫁接资源,形成场景驱动技术、技术拓宽场景的良性循环,才能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徐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培育新场景,就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当更多技术创新的“种子”在场景沃土中生根发芽,将催生高质量发展新浪潮,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鲜活的“场景样本”。

江海深:让『难筛分矿物』不再难

本报记者 梁梦雨 实习生 张晓敏

在中国矿业大学矿业科学中心实验大厅一角,摆放着数十台不同型号的筛分设备。“这是我们当年设计的第一套设备。”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江海深指着设备说道,话语间满是对这些“老伙计”的熟稔。

这位90后学者,不仅是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近日又跻身首批江苏青年科技人才“U35培育”对象名单。十余年来,他专注于国际筛分领域的研究难点和热点——“难筛分矿物高效筛分”,在科研一线不断攻坚克难。

“发达国家都在开展技术攻关,在激振方式、筛面结构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江海深坦言。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与消费国,低品质煤储量大,细粒煤占比较高,传统筛分技术难以适应粘湿煤炭大规模深度筛分需求,导致原煤入选率低、商品煤质量差。关键装备价格昂贵,难以适应复杂工况,已成为我国能源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技术瓶颈。

筛分,看似只是简单的颗粒分离过程,却是煤炭清洁利用的“咽喉”环节。

2015年,国能包头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李家壕煤矿因原煤入选率低、筛面堵孔严重等问题,陷入精煤产量低、经济效益差的困境,亟需深度筛分与宽粒级重介浅槽分选技术破局。

当时还在读研的江海深,跟着导师赵跃民院士团队投入了该技术攻关。为了获得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他与团队成员在现场一待就是好几个月。

“头戴安全帽、身着蓝工装,肩扛试验煤样,一袋一袋地取样装车,成了我们在生产现场的工作常态。”江海深回忆道。

为了掌握筛机运动特性,他曾钻进筛机里安装传感器;为了解决分选介质回流堵塞问题,他爬进分选机里寻找答案。

“老师们以前开展科研工作的现场条件更艰苦。”江海深表示。赵跃民院士、骆振福教授、刘初升教授、段晨龙教授等前辈师长的身体力行,教会了江海深不畏艰辛的探索精神。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动力煤3mm深度筛分与重介浅槽分选工艺系统成功落地,投产当年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他所在团队的科研成果“难筛分矿物高效筛分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0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特等奖。

十余年间,江海深的足迹遍布全国十多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这些深入一线的经历,让他的科研始终紧扣行业真实需求。

团队与江苏亿亿和华筛分设备有限公司、鞍山鞍重矿山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研制出难筛分矿物高效筛分装备,不仅应用于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等企业,更出口至加拿大、俄罗斯、秘鲁等国家。

“有了高效稳定的深度筛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原来的废弃物也能转化成建筑砂、陶瓷材料等,实现变废为宝。”江海深介绍,这一技术的应用范围已从选煤领域拓展至金属矿尾矿资源化利用、建筑固废循环利用等多个领域。

江海深在筛分领域深耕十余年,已获得38件授权发明专利,发表56篇学术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作为项目骨干,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群体项目、重点项目等。

“我们既要解决当下的技术难题,更要为未来储备技术和人才。”江海深目光坚定。如今,他正和团队一起拓宽研究领域,以科研与育人的双轮驱动,持续为行业及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