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6

科技“灭火员”让煤火熄声 ——记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教授、徐州吉安矿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任万兴 徐州日报 | 2025-07-17 

本报记者 王正喜 实习生 程清荣

7月14日清晨,记者如约来到位于徐州安科园内的徐州吉安矿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安科技”),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教授、吉安科技董事长任万兴,前一天晚上刚从哈萨克斯坦出差归来,脸上还带着旅途的风尘。

在“一带一路”中哈物流园,他结合哈萨克斯坦煤矿地质条件,提出定制化解决方案建议。任万兴教授表示,吉安科技愿意通过技术输出和本地化合作的方式,助力哈方提升能源产业安全水平和生产效率,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任万兴带领的团队,是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依托,以博士、硕士组成的专业化、年轻化、高学历、高素质的团队。公司创始团队自组建之日起就确立了“防治煤炭自燃”的发展方向,研发的“普瑞特防灭火技术”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二十年来,他把课堂搬进深井,把论文写进火区,用一项项“中国方案”为全球最难驯服的煤火按下“静音键”,践行着“让煤自燃灾害不再发生”的朴素誓言。

A、用技术突破压制住煤炭自燃

煤,为啥会自燃?煤在空气中氧化时,释放的热量无法扩散,积聚在煤堆内,温度不断升高,持续一定时间,达到着火点时就会发生自行燃烧现象。

“每年因煤自燃损失的煤炭相当于一座大型矿井的年产量,更可怕的是它对矿工生命的威胁。”煤,如何防自燃?智能管控系统与传统科学方法的完美组合,让防煤自燃不再是难题。

2004年,得知某煤矿发生事故,让中国矿业大学研一学生任万兴在实验室攥紧拳头:“不能让悲剧重演!”从那时起,他一头扎进煤自燃机理研究,从微观煤氧复合到宏观火区蔓延,常常通宵达旦地钻研。

2008年,在攻读博士期间,任万兴开启创业之路。3个人的团队、15万元启动资金,他说干就干,从自主研发当时国内尚处空白的泡沫抑尘技术着手,在煤自燃和粉尘防治领域开启探索与突破。

经过数年潜心研发,2011年,在河南安阳某矿区进行设备工业试验。然而,由于实验室环境与现场实际工况存在差异,技术路线暴露出缺陷,设备下井后无法正常运转。当天傍晚6点升井后,任万兴当机立断,与创业团队人员立即驾车返回徐州拉取备用设备。

为最大程度节省时间,他们马不停蹄,一夜之间往返奔波1200公里,次日早上8点多便赶回矿上,随即下井进行设备安装。任万兴回忆道:“可能是上天眷顾我们,工业性实验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创业发展也随之进入新阶段。”

2013年,任万兴正式注册“吉安科技”。“吉”取吉祥,“安”寓平安——名字里,藏着他最朴素的愿望。2014年,任万兴带领团队研发的“泡沫凝胶防灭火技术”成功投放市场,被行业协会评价为“井工煤矿煤自燃防治技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技术一旦从“实验室”走到“应用场”,企业发展的步伐就越来越快。2018年,吉安科技被正式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底,吉安科技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4年成功入选“江苏瞪羚企业”。这一项项荣誉,不仅是行业认可的标志,更是扬帆起航的新平台,为其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B、“哪里有火情,哪里就有我”

同事叫任万兴“灭火员”,矿工称呼他“逆行者”。

科研与现场之间,往往隔着“最后一公里”。

2012年贵州某煤矿降尘实验效果打折,他和团队人员扎在矿区一个多月,每天下井12小时,调试到第47次终于成功。

2015年山西一废弃巷道着火、2016年邢台一煤矿采空区着火、2017年宁夏一煤矿工作面着火……每一次煤自燃火情,他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最长在井下连续鏖战50小时,吃睡都在窄窄的避险硐室。

“老师也是血肉之躯,你不怕吗?”

“火早一分钟灭,矿工就多一分安全。”他淡淡一笑,眼神却坚毅如铁。

与公司总部一路之隔的安科园A17号楼,是吉安科技控股的中能汇博安全技术(徐州)研究院有限公司,目前已获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可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还获得国家煤矿用反应型高分子材料施工CMAC服务认证证书。

200余台先进的精密仪器设备,可以开展相关煤炭数据检测、性能鉴定和创新实验。30多名硕博研究生组成的实验室,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民营煤自燃研究机构,成功开发出全系列多功能复合胶体材料,获得100多项发明专利。

任万兴带领吉安科技已经建立起涵盖近200座煤矿煤质、气体、煤温等基础材料的数据监测大模型,为“泡沫凝胶防灭火技术”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矿井煤自燃、储运过程中自燃、煤矸石山自燃,火灾预防和治理的着重点各不相同。吉安科技创造的“全无机材料化学自发泡快速充填技术”,解决了传统反应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安全问题,构建起不可替代性的专利护城河。

如今,这支“扎根式”研发团队,已成功开发液体阻封材料、塑性喷涂材料、盖尼克无机自发泡充填材料等近30种灭火新材料。把泡沫抑尘、泡沫凝胶、在线监测等五大核心技术送进600多座矿井,创造经济效益数百亿元。

C、“科研的终点是育人”

在中国矿业大学,任万兴的课总是座无虚席。他善于把矿井现场的实际案例融入教学,生动讲述技术背后的故事。通过案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易掌握煤矿灭火知识。

“今天讲的自燃‘三带’,数据就来自昨天我在山西某矿测的结果。”任万兴把最新鲜的现场数据投影出来,学生惊呼“比好莱坞大片还震撼”。

为吸引更多青年投身能源事业,他在中国矿业大学和安徽理工大学共设100万元“吉安奖学金”,已资助40名优秀学子;培养的20余名硕士、7名博士全部扎根一线,成为新一代“防火墙”。

“我们深知人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设立‘吉安’奖学金,是希望通过这一举措,为学校培育更多能够‘留得住、干得好’的能源人才,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储备坚实的人才力量。”任万兴说。

此外,他作为领军人才组建的煤炭自燃灾害治理科研团队,吸纳了化工、机械、电气、计算机和矿井通风与安全等专业人才,形成了一支年轻且富有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为国家煤炭能源安全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6月24日,任万兴作为核心专家出席智利Chuquicamata铜矿地下矿项目二阶段延续性设计专家评审会。面对全球顶尖专家,任万兴现场手绘通风网络图,提出通风与除尘一体化“中国解决方案”,令智利矿业界的工程师们为之震惊。

D、“小巨人”奔向“单项冠军”

吉安科技是以研究销售灭火材料起家的,常年奔波在煤矿和港口一线的任万兴说,公司成立12年,不能再仅仅满足于销售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尽快从“卖产品模式”转化为“产品+服务”模式。

吉安科技是经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经过多年的研发和技术攻关,现已形成了以煤自燃探测技术、火灾防治材料、施工装备为主的三大产品体系,提供从灾害监测预警到安全诊断服务再到灾害治理的全方位整体解决方案。

2013年11月搬迁到徐州安科园后,缓解了办公、生产和研发空间不足的问题。但创业初期,部分生产工厂设在省外,这样,导致研发及销售总部在徐州、生产基地在外省,带来诸多不便。

徐州高新区北京路东一片占地64亩的某厂区已荒废,亟待盘活。经过多轮招拍,近期吉安科技成功摘牌,已经开始着手在徐州高新区规划建设新厂区。

攀高求“新”,“小巨人”也有“大事业”。“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煤自燃防治和粉尘防治存在大量需求。”任万兴告诉记者,得益于大量高学历人才提供的科技支撑,吉安科技在做好煤火治理的基础上,正在把业务重点转移到煤火预防和粉尘治理方面。

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火灾监控系统,已实现对煤炭标志性气体、温度等不同参数的实时在线监测,必要时可自动采取避险灭火措施,提供煤自燃防治整体解决方案。

近日,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已落下帷幕。其中,由吉安科技参与的“煤层自燃致灾机制与复杂火区高效治理关键技术”项目将冲击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未来,任万兴满怀信心与期待。他相信,凭借公司在产品质量上的底气、在煤自燃领域的深耕细作,以及在商业模式上的前瞻布局,“小巨人”一定可以尽快成长为制造业“单项冠军”。

●徐商档案

◎姓名:任万兴

◎出生年月:1980年12月

◎企业愿景:让煤自燃灾害不再发生

◎经营理念:以科技创新为标准、以技术服务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企业主要成就:作为专业的煤自燃防治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吉安科技已累计申请专利14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60件;累计发明专利授权21件,累计登记软件著作权10项。现拥有国际领先技术1项,累计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0项,中国好技术(A)类2项。

●人物短评

让更多技术从『实验室』走到『应用场』

王正喜

在中国数百座矿井的火区前线,总能看到一个风尘仆仆的身影——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任万兴。这位被矿工亲切称为“灭火员”的科学家,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将实验室里的理论转化为驯服煤火的“中国方案”,让曾经肆虐的地下火魔按下了“静音键”。

从15万元启动资金、3人团队起步,到如今拥有百余项专利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任万兴的创业历程诠释了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泡沫凝胶防灭火技术”被评价为划时代的进步,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任万兴身上,我们看到科学家特有的“知行合一”。当安阳试验失败时,他连夜驱车1200公里取备用设备;为攻克贵州降尘难题,他在井下连续调试47次;面对山西、宁夏等地的突发火情,他最长在井下连续工作50小时。这种“哪里有火情,哪里就有我”的担当精神,正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最珍贵的品质。正如他所说:“火早一分钟灭,矿工就多一分安全。”朴素的话语背后,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

更难能可贵的是,任万兴始终保持着“科研的终点是育人”的教育情怀。他将鲜活的矿井案例带入课堂,设立百万奖学金培养后继人才,带领的硕博团队全部扎根一线。这种“传帮带”的育人模式,让科技创新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而是形成薪火相传的良性循环。

从“小巨人”到“单项冠军”的跃升之路上,任万兴团队正在构建更完善的技术体系。这些创新不仅守护着矿工安全,更推动着传统能源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任万兴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扎根实业、服务国家的初心,也看到了“中国智造”走向世界的底气。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